作家格非在一篇回忆导师钱谷融先生的文章里写到,2000年他离开上海北上求职的时候,向导师钱先生道别,钱先生赠他一句话: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格非先生说: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初听到这句临别赠言时巨大的震撼,仿佛内心的黑暗深处忽然亮起一片幽微的光。那时,我还是一个急性子的年轻人……面对毁誉得失、荣辱穷通,那颗敏感而动荡的心总也安顿不下来……按照我的理解,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有些困难,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可以很快克服并安然渡过的,这些挫折和困难最多只能被称作挑战,而不能被称为“逆”。所谓的“逆”,指的也许是,任凭你如何努力、挣扎和抗拒,这些困难和不幸仍会横亘在你眼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失。一味的抗争、拒绝或自怨自艾,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可能因一时急躁而铸成大错。在这个时候,对命运的不幸或不公,采取一种淡然接受的态度,甚至带着平静的欣悦来面对,也许就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
而“随遇而安”的这个“遇”字,所指的当然是一个人的境遇。境遇有好有坏,有顺有逆,瞬息变化,有鬼神不测之机,并不完全按照人的意志为转移。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处逆不易,处顺有时更难——逆境来的时候,我们或许只要横下一条心来,咬牙硬挺就好;而在顺境之中,傲慢、自满、浅薄、任性更容易潜滋暗长,而完全忽略了顺境之中其实就包含着动辄得咎的危险。我揣摩先生的意思,在顺逆与常变之中,首先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而能安,安而能虑,虑而能得。
当我看到这“八字箴言”的时候,也如醍醐灌顶,心里豁然打开了一束远非‘幽微’的光亮(个人认为格非教授对于导师赠言用幽微的光来形容,评价低了)。刚从挫折中爬出来的我立刻就接受了这珍贵的人生忠告,觉得它的含义极其厚重、丰富,既克制,又充满了张力,值得反复品味。
当我在遭受挫折的初期,跟人谈及自己的遭遇,愤懑而又自嘲地说“我不过是逆来顺受罢了。”那个时候我对逆来顺受的理解,就是我们惯常所知的贬义。对于自己不情愿的事情,由于没有能力或者胆量反抗,纵有千般不甘万般屈辱,迫于无奈只能选择接受。这种接受是被动的,充满了无力感,也充满了不接受的情绪。接受的只是事实,内心却如烈火油烹般痛苦。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逆来顺受”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读:
逆来——顺——受。
“逆来”陈述的是事实,如洪水没顶般的灾难来了,你瞬间失去了一切。这个时候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顺”,是“臣服”,臣服于你往昔的辉煌已经不再这个事实,臣服于现在处于低谷的现状,不再做无谓的反抗。然后是“受”,“接纳”你的新境遇,不跟自己过不去,不折腾自己。
这三部曲说来容易,可是经历过挫折的人知道,要做到“顺”和“受”,得经过多少的挣扎,淌下多少泪水,忍受多少煎熬,才能渡过那条汹涌的河流,到达平静的彼岸。这其中的况味,只能言说“天凉好个秋”吧。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解释“逆来顺受”,蓦地不似前般我所体会到的无力感了,在逆境中能够“顺、受”的人,分明充满了力量,能够隐忍、克制,不被噩运压倒,反倒是泰然自若地接纳了一切。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则会斤斤计较于得失,在挫折面前惶惶不可终日,怎么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
“随遇而安”这几个字里面,“遇”和“安”是关键词。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安之若素。面对不如意或者前途未卜的事情,不要惶恐担忧,而要活在当下,淡然处之。内心不强大的人,往往不是活在对往昔的追悔莫及情绪里,就是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之中,唯独无视当下自己身在何处。既然往昔不可追回,未来尚未来到,即便来到也未必就是你所想象的样子,所以你的担心和惶恐都是无用功,徒增烦恼。踏踏实实过好当下的日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才是王道。“随遇而安”并非消极不作为,从此过上不如意的生活,而是不做没用的抗争,不去无意义的妄想,不让自己的心无谓地受苦,脚踏实地,平静地解决当下的问题,把新生活过到最好。
格非教授还为“遇”字增加了另外一个注解,就是顺境之中也不要傲慢、自满、浅薄、任性。这些情绪也是躁动的代名词,是“不安”的表现。身处顺境而心不能淡然,同样充满了危险,不得不警醒。这样的提醒,所言极是。
仔细掂量“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这样的金玉良言,越发感觉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修行,为的是修炼成强大又平静的样子,这十分的不易,但也万分的值得。当外界的刺激搅动我们的心不安的时候,默念这八字箴言,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勇气生发出来,驱走不安,换来有控制感的平静,赢得自己能达到的最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