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可能是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最容易反思“仪式感”这个词的了。每年过年期间都能看到铺天盖地关于“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文章:全国争创“文明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春晚一年比一年无聊;孩子们回家都在玩手机;亲戚们之间的走动越来越少……
我们的“年”看似越来越寂寞……
读研期间,我在国外教着外国小孩中国过年的习俗,说得头头是道、热热闹闹的,其实自己家里也只是简简单单团圆吃顿饭而已,想起来竟不禁苦笑。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篇三皮皮写的《为什么过年要有仪式感?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非常有共鸣。
看完我想起了一位亲戚——枫枫姑姑。
枫枫姑姑年轻的时候长居新加坡,育有一儿一女。我第一次见到枫枫姑姑一家是在我初中第一次去上海的大伯家时。本来稀松平常的一次亲戚聚会,没想到枫枫姑姑居然在回家以后,把当时的合影加了标题和可爱的图标打印出来寄给我们。
我头一次见到有人这么做。但是想着可能是难得的聚会,这样做一次也无可厚非。
后来时不时就会看到枫枫姑姑把一家人平时的照片做成日历或者卡片。智能手机兴起以后,她更是直接用手机把家人的日常拍下来,再认真做成美图或者编辑成影像发在家族群里。去年,还把热爱画画的爷爷的画作扫描,配以爷爷的家族故事,制作成了一本画册。
每当遇到家人的生日、各大节日,枫枫姑姑也会发挥她的智慧,变着花样逗家人开心。
她的家庭凝聚力和幸福感是很强的,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起来的那两个弟弟妹妹,也比一般不重视仪式感的家庭的孩子要更有爱心和同理心,待人接物都更加地温和善良。
正如三皮皮那篇文章里提到的: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多需要仪式感。
前阵子看了一个日本节目,说有这么一家人,特别爱吃自助餐。而且他们吃自助餐和别人不同,像军队一样训练有素:妈妈作为一家6口的leader,每次带家人吃自助或者其他聚餐之前,会详细考察餐厅的菜品、桌子摆放的位置,餐盘的大小……进入餐厅后和全家人统一好手表、核对好用餐时间,妈妈分配给每一个人具体取餐任务,保证全家都尽可能吃到餐厅所有种类的食物。甚至连等待服务生换烤盘的时间也让女儿去煮拉面,一分一秒也没有浪费。孩子们也十分响应妈妈的口号——“必吃回本”,甚至会在餐前做体能训练……
看似奇葩,但这正是这一家人家族凝聚力的“仪式感”。从孩子们餐前满满的干劲和餐后幸福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真的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他们的妈妈自己也是料理高手,不外出吃饭的时候也常常变着花样给全家人做好吃的。她说:“没有什么事比一家人聚在一起,认真吃每一顿饭更幸福了。”
人们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2018年,我也学着给生活增添一点仪式感吧。
我去年翻译的新书《不时不食》已在亚马逊和京东上架,几经波折,看到上市也是一种欣慰。
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