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多少人的梦想。
新入北大,选择专业,又承载着多少人的期盼?
前期,有个湖南女孩钟芳蓉考取了北大,但她选择的专业,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讨论?
为什么?因为她选择了考古专业。而有些网友认为考古是冷门专业,没有前途。
当钟芳蓉说出选择考古专业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影响而报考的。樊锦诗听说后,送给了她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并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今天让我们读一下这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了解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作为一名生活在南国的女儿,能在大漠黄沙艰苦的条件呆一辈子,是什么样的毅力和信念支撑着她?又是怎样在花甲之年担当重任,重拾保护敦煌的使命?作为一名身体本就柔弱的女性,在男人都难以适应的生活条件下,又有着怎样的生命历程?
1、敦煌女儿,有着怎样的童年?
她不想让人认识,但名声响彻南北;她初心仅想做考古研究,但为保护敦煌花甲之年再出发;她本想在敦煌呆几年,但最终奉献了一辈子。
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本书是有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老师撰写的自传体书籍。内容涵盖樊锦诗的人生经历、敦煌保护管理以及学术大师与敦煌关系等,全书将樊锦诗的人生经历融入到敦煌发展中,通过个人经历窥见敦煌发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女性,学习她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思考心智富有与物质富足之间关系,体味历经沧桑后,心灵的期盼和幸福。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本人以第一人称记述)
01 奇迹的出生
1938年7月9日,我和我二姐一同出生在北平的协和医院,我们是双生子。但我们出生时仅六个半月,体制太差,只有呆在医院的暖箱里,才保住了性命。这对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为先天不足,我从小就体弱多病。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叫樊际麟,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平的工部局工作,是个工程师。父亲外语非常好,非常喜欢古典艺术和文化。后来全家迁到南方上海时,父亲还经过商。
因为我们一共姐弟五个,母亲就在家操持家务。加上爷爷奶奶,父母的负担比较重。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从小我被寄养在外婆家。
外婆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认为女孩子不用念很多书,只要能看懂丈夫的书信就可以了。幸亏我父亲,他觉得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都要去上学,这样,我走进了学堂。
在小学中,我共进了三个私立小学,第一个是教会学校彼得小学,二年级转到了求德小学,第二年又转入了善导小学。因为要负担五个孩子的读书,父母的负担很重,中学时,我进入了公立学校。
父亲因为练过字,字写的非常漂亮。每到学期发书的时候,我和父亲给新书包上牛皮纸后,父亲都会用楷书工整的在封皮上写上我的名字。受父亲影响,我从小练习书法,临摹颜真卿、欧阳询的书帖,模仿父亲的字,慢慢地,我的字与父亲的字很像。
02 新旧两个世界
因为生活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我对沦陷区的上海特别是对日本人的恐惧印象尤深。当时小孩子听到“日本人来了!”这句话时,都不敢哭。当时的儿童读物、积木玩具都是关于文天祥、岳飞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还有许多精忠报国、抗击倭寇的故事,这些教育,对我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动荡的局势导致了物价飞涨,加上不良商人囤积居奇,导致了米荒。我在上学的路上曾亲眼看到饿死在路边的难民。还有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也是与米荒有关,当时有家生孩子,需要米粥营养品。月婆子出去买米,可出门后好几天都没有回来,被日本人抓去,再也没有了音讯。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举国欢庆,上海组织了各类活动。上海人都高兴地简直狂热了。我当时七岁了,但这种不做亡国奴的信念一直影响我。
解放前期的中国,物价还是一直飞涨。市民在领到工资后,都会第一时间买成生活必需品,这也导致了物价继续飙升。加上失业人口众多,社会中无业游民很多,这些人就以偷盗、抢劫等谋生,导致社会更加动荡。
所以,上海人民对解放是很拥护的,期盼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
解放军进城后,有着良好的工作生活纪律,比如所有部队不在工厂、医院、学校和教堂驻扎;为了不干扰市民生活,晚上露宿街头等,给市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进城后,城市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了,人民的心态也很积极,很想为新中国建设出力。这时,我的父亲也回到了上海食品工业设计院工作,作为工程师,经常需要画图纸。所以,父亲下班回家后弯腰画图纸的画面一直印在我的心里。
03 死里逃生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肥肉,长得比较胖,有“小胖”的昵称。但突然有一天,我的脖子肿胀起来,但因为继续吃肥肉,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医生说肿块软了后需要开刀。母亲担心我身体受不了,想办法找了一个有名的中医,通过外敷和内服,在中医技术下,我的病慢慢好了。自此,我相信了中医。
还有一次生病,我差点丢了性命。
我当时在上小学三四年级,在刚入学时是正常的,但突然感到走路艰难,浑身难受。我坐在教室里,脸上滚烫,汗珠子大颗大颗从额头上冒出。
老师就让同学把我送回家。为了不耽误同学上课,送到楼梯口,我就让同学回去了。但同学一走,我自己已经不能走路了。在勉强爬到三楼,是趴在门上锤门的,家人见了吓坏了。
家人刚开始以为是营养不良得了软骨病,后来一位医生来到我家给我祖父看黄疸病时,家人也让这位医生给我看看,这位医生诊断我得了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传染病,必须立即送医院隔离治理。
当时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需要输有抗体的血。医生给了一串名单,都是得过这种病后来康复的小孩。但联系后没人愿意给我输血。最后我的双胞胎姐姐给我输血,这才捡了一条命。
后来我的腿慢慢好了,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这是我的幸运,是生命的奇迹。就连神经科的著名大夫粟中华也特别高兴,说:“你长大后结了婚,一定不要忘记请我吃喜酒。”因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他也没能参加我的婚礼。
这是人生中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得过小儿麻痹症后的我,依靠这两条瘦弱的腿,我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了敦煌,走过了难以想象的路。
04 考上北大
我的中学是在上海市新沪中学就读的。我从小上学成绩比较好,没让家里人操过心。但我常常因为低血糖在教室里晕倒,体制太差,家人比较担心。
因为成绩好,家长对我管的也比较松,我也有时间看些古典小说、侦探小说、苏联小说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小说,看书比较杂,也没有系统。兴趣比较广泛。我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受她的影响,加上我体弱想当医生,我一度曾想学化学。
在当时的上海,小学多,中学少,从小学考入初中是一个坎,考不上的就要去工作。继续念高中、大学的就更少了。
我在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是自己大胆填报的。当时可以填报九个志愿,我只填报了三个,第一是北大,第二还是北大,第三是华东师范大学,因为当时老师动员我考师范,为了尊重老师,最后一个志愿填了师范类学校。
直到高考结束,父母也不知道填报志愿的事。
直到一天父亲问起我的学业,我才告诉他,我已经高中毕业,已经参加了高考。父亲问报考了哪所大学?我告诉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这使得父亲非常高兴。因为他从清华毕业,曾在北大当过两年的讲师。
等待发榜的日子是煎熬的。当邮递员递过来一个信封,我自己一个人躲起来偷偷拆开信封,当看见通知书上写着:北京大学历史系时,我知道,我被北大录取了。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樊锦诗童年生活,她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奇迹生还。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对新生活有不同的感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她成绩优异,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北大,她会有怎样的学习体验,她的敦煌之路又是怎样开始的?让我们明天继续。
今日话题
父亲想起过问樊锦诗的学业时,她高考结束了并已报考了北大。今天我们对孩子的高考重视远超任何时候,在高考期间为孩子考虑每个细节,孩子在享受这些待遇时也增加了压力,甚至影响了高考发挥。你怎么思考孩子高考与家长重视程度的关系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作者:语宣,文学硕士。喜欢文字,慢慢成长。
愿我们都是有伞的孩子,经历风雨,有所遮挡,更愿我们是心灵纯净的人,虽经风雨,不染纤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