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吃了一枚粽子,我妈知道我喜欢粽子,所以总是会变出一些来。昨天回家,她就拿出一些粽子,据说是她姐姐包的,让我带回浦西。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浦东人,可我也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浦西,细细算来吓一跳,都超过在浦东生活的时间了。
三十多年来,可谓阅粽无数,拆开早上的这枚,还是忍不住赞叹,姨妈的粽子包得越来越好了,粽子比原先小了一圈,变成了迷你版,十分卡哇伊,里面的肉却更大,酱油比以前放得少,因此这个粽子是微微带点酱油黄,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小时候,我妈也经常包粽子,粽叶有时候就取自我家旁边那条界东沟旁边的芦苇,在80年代早些时候,猪肉是紧缺的,因此包出来的肉粽是糯米多,肉少,另外也经常有花生粽,蘸着白糖吃。肉粽和花生粽在粽叶上是做着标记的,我基本上只吃肉粽,有时候看错了粽叶上的标记,剥出来是白色的花生粽,感觉像是抽了一个下签,只好自作自受吃下去。后来学乖了,先在粽子的角上挖个洞,看看是白色还是黄色的,再剥开来吃。
我估计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肉粽的,在肉食紧缺的年代没有办法,大家才吃着花生粽。从前肉粽里的肉一般都是肥瘦相间的,而我还是比较喜欢吃瘦肉。无奈从前的肉粽里面的肉还是比较小,我总有一种在金字塔里面寻宝的感觉。好不容易寻到肉了,却又舍不得吃,先把糯米吃光,最后“阿呜”一口把战利品吃掉的感觉真好。
从前的岁月里,饺子是年关吃,粽子是端午到,食物总带着季节的特征。六月和煦的夏风里,就是粽子出没的时候。后来,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粽子和茶叶蛋一样,变成了很多小商店门口千年不变供应的食品。这对于喜欢吃粽子的我,其实也是好的。
我在同济大学的4年里,楼下小卖部就天天供应着肉粽,我通常都是睡到9点、10点才起床,发现所有人都去上课了,我会去小卖部买个肉粽当早饭吃。小卖部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妇在经营,男店主胖乎乎的总是面带着憨憨的笑容,有一个小姑娘是她老婆的妹妹,也在店里帮忙,看上去很害羞,长得土里土气但还挺好看的,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不知道有没有男大学生喜欢上她,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喜欢上哪个男学生。
这个小卖部的肉粽味道很一般,远不如小时候亲戚包的,但好处在于永远在那里,饿的时候吃一吃果腹还是可以的。
五芳斋的粽子是工业化的产物,虽然品种众多,味道应该说中规中矩,但缺了一些现包现煮的芬芳。
近些年因为岳父母在台湾的关系,去了好几次台南。每次老婆和我都会去吃“杨哥杨嫂肉粽”。小小的店,店门口的架子上挂着很多粽子。店里贴着很多名人的照片,有马英九等很多台湾名人都来过。
本来,我想,“粽子”嘛,这玩意儿我从小到大吃了太多,还能有什么花头。没想到还真的被颠覆了,一份搭配着味增汤的状元粽端上来,是蘸着酱油膏和花生粉吃的,状元粽里面的馅有香菇、有花生,当然肉馅是主角。所有的食物的搭配都恰到好处,一份套餐吃完,粽子的香味不但留在嘴里,也留在胃里,更留在心里。
一颗简单的粽子,被他们做足了文章,从配角到主角,再到味增汤,简直可以搭台唱戏了。杨哥杨嫂肉粽是一家祖传的店,超过半世纪来,致力于一件事,粽子。难怪如此惊艳。
自从吃了杨哥杨嫂肉粽之后,我是彻底回不回去了,粽子于我,只有一个丰碑,那就是无法超越的杨哥杨嫂肉粽。当然,在台北吃到的碱粽也不错,居然是透明的。
台南是饮食的天堂。去了几次之后,我的味蕾已被攻陷。虽然,害怕岳父的我,没法长住在台南,可是那里有我美食的乡愁。
前段时间在飞机上看到一首唐诗,颇为感动。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
总以为自己是浦东人,可是不知不觉的,浦西也成了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