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去了哪儿?
文:杨庆瑞
1
有一位朋友在外面叱詫風雲,也算是小小的名人了。就是因为在外面闯荡了几年,也没有回到家中探望,每次都是打电话。寥寥数语便结束寒暄,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
因为,自己的父母年岁已长,电话中也就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然而这一次中秋好友聚会,这个朋友打电话给老母亲,母亲只说了几句话,让他差点儿泪奔。老母亲在电话那头说:“儿子啊,这几年,你都去了哪儿?他们说在网上见过你,网上是个啥地方啊!”
撂下电话,这朋友一脸沉重。
看着一起喝酒的朋友们一脸发懵的看着他,他突然把头埋进双手里,呜呜地哭了,边哭边说自己宁肯把时间浪费在网络上,也没有想过要回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好好说说话。
引得举座叹息。
2
谈到手机和网络,真的是神奇的地方,有活生生人迷失在这里,让你寻也寻不见。可是,它又像是水和空气,无处不在。你想躲也躲不开,想逃也逃不掉。所以好多人就索性陷在里面,舒服地享受虚拟的世界带来的福利。
�好多人没了网络,就真的没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能做点什么。有多少人无论走到哪里,网络都要随身携带,�时时跟随。多少人可以没有空气和水,但是如果没有网络,还不如断了空气和水。。。。。。
好多人无论走到哪里,与人第一句话是“您这儿有没有wifi?密码是多少?”连接上之后,才是其他的沟通。
虽然,对此举有些看不惯,但是自己也还不能免俗,走到哪里,仍然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做法。
3
网络上流传了一篇文章,说是印度人写的,是谁写的颇具争议。文章讽刺我们中国人,走到哪里,必须抱着手机,低头看手机。吃饭,行路,跟朋友在一起聊天,面对面交谈,甚至睡觉,手中必然抱着一部手机。文章最后竟然跟清代抽鸦片相提并论。
也有人说根本不会是印度人写的,因为印度还跟我们中国差一大截呢,有什么本事来指责我们?也有人说应该是中国人自己自省写的,还有人猜测是其他国家的人写的。其实谁写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个现象,让大家警醒,关键是能够针砭时弊。
手机�是与外界连接的属于自我属性非常强的一件工具,借助网络的支持,一下子让人们从足不出户到走遍世界,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资讯,所以它成了大家热捧的对象。更加上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迅速,价格平民化强,手机便代替了很多人的资讯库。
当然啦,只有有手机还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一定要有网络支持才能与外界沟通,以这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网络,联系着全世界,可以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听到你想听的东西,了解到你想了解的东西。一切实时资讯全可以看到,不论是哪国发生了新闻,哪里发生了笑话,哪里发生了战争,哪里发生了灾难,通通都有。完全可以占据你整个的信息世界仓库,你零零散散的时间集中起来,都不够看完这些。
在网络上,你可以随心所欲找你喜欢的事,去你要去的地方,浏览你要浏览的景致。但是,这一些占据了太多太多时间,以至于好多的人,�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办法好好的沟通,好像网络才是自己世界的全部。
4
去年流行的是“爸爸去哪儿”,今年,听到了“儿子去哪儿了”,会不会过几年,有人会找“老婆你去哪儿?老公去哪儿了?”虽然是同处一室,却不知道对方去哪儿了。
原来看聊斋,看到了里面的桥段,说一个书生,住在一个房子里面,妖或者鬼可以看到他,他却看不到妖或者鬼。
而到了我们现实中,是人存在着,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看不到他们,这是不是现实版的聊斋呢!
不过如果真的达到了这种程度,虽然是科技的进步,却是我们人类本身的悲哀。
5
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它应该停留在工具的位置上,而不应该占据、甚至替代我们的一切。
如果说“爸爸去哪儿”是娱乐,那“鬼魂在哪儿”是聊斋,可是“儿子去哪儿了”,只是悲哀。是父母悲哀,是儿女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悲哀。
如果儿女辈能够多与父母好好见面谈心,那亲情将不会迷失。如果朋友之间,能够多点面对面交流,友情将不会迷失。每个人把自己从虚拟的世界里拖回来,返回现实多一些,将会见到更多
走在路上,我们�抬头看看,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景象;在朋友聊天时,会得到虚拟网络里面体会不到的感情。与家人坐在一起,不需要说太多的话,你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亲情,它的价值远远胜过,那杆无形的网络。如果你想更好地过正常的生活,不妨多放下那部手机、忘记那个网络,多回到现实的世界里。
6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像那位朋友一样,因为在虚拟世界游弋而耽误了与现实世界的亲情多交流,但是虚拟的网络也确实是误人不少啊!
希望我们抬着头走路时,能看到跟多真诚的目光;希望我们坐在一起聊天时,看到对方期待的眼神;希望我们欣赏风景时,看到的是真正的落日余晖,而非网上看到的一张张P过的照片。。。。。。
我是Stanley,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会遇到非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