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父母和孩子——捆绑与边界(bondage & boundary)
生命是个偶然,父母生了孩子,既不是恩,也没有债。孩子对父母而言是个意外的礼物,陪伴她成长就是享受她带给你的欢乐,她成人了就是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当父母的爱以正确的方式付出和被接受,爱是会有回报的——即使这并非是付出的目的,而爱的最好的回报就是“爱”本身。亲子之爱最重要的是责任,信任,尊重,而且是彼此的。
看到那个17岁的男孩跳下高架桥的新闻,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个瘫坐在地上的母亲的撕心裂肺,虽然那么多的指责针对她,可自从做了妈妈,我看到孩子就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对别的妈妈也会感同身受。
前两天我突然发现小蘑菇床头柜上的那个相框不见了,那是她亲手装饰过的一个小相框,里面放了她自己挑选的一张与我的合影,三岁的蘑菇穿着和妈妈一样的母女装,完全是小天使的模样。我一直把这张相片连同她亲自制作摆放的过程当作一个特别甜美的回忆,觉得那是蘑菇对妈妈的爱的物证。“照片呢?”“不知道。”我发现了空相框,最后她坦白说是蛮久前有次我发火打了她,她特别生气,就把照片毁了。我怎么会打了她?我们两都不记得事情原委了,但我会打她吗?即使打了一下,她就那么恨我了?我心里好像被剜去了一块。
我翻出了藏在抽屉盒子里的蘑菇写给我们的信,片言只语的小纸片,亲手做的各类贺卡。有在《太湖大学堂》住读时想家写的信,有给妈妈的情书和道歉信,更多的是祝福感谢表决心的话语。那张给爸爸的生日卡片最逗,是模仿《新加坡联合早报》样式,因为那时老蘑菇每天看这个。给妈妈的道歉信特别正式,竖写在宣纸上,还盖了自己刻的章。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自己缝制的小书,上面抄写了这首诗,是她7岁时在《太湖大学堂》读书时读到的,当时就抄录了送给我:How much do babies cost? 她对父母的感念尽在于此了。今日再读,眼睛停留在:“所有的担心,不及她带给你的快乐的一半;那些幸福的代价,她用笑偿付了。“我心里的洞缝合了。
蘑菇小时候,每次给她洗完澡,我们会给她按摩,双手从她的头缕到脚,一边说:小蘑菇,HHB,healthy and happy baby! 是的,对婴儿的要求,「健康快乐」就是满分了,她对你一笑就够付你的账了。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对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有时很难分得清是全然为了他们的成长还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意愿,所以还是要看到底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孩子的接受度才是最终的考核。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生长的旺盛期,她不听话了,不再给你写甜言蜜语了,却像个小刺猬那样会扎到你。我自忖可以评个五好妈妈的,还是一不小心被扎了。但是,想到那个心里的洞再也不可能缝上的高架桥上的妈妈,我既后怕又欣慰。
养孩子花费多少?说的不是钱,甚至不是操劳,而是心血和爱。这样的付出,想要的回报也只能是爱。但是爱不仅仅是意愿,还是能力。被误读的爱可能会伤害到接收者,被错误接收的爱是得不到回报的。
今年五月刚到上海,早晨就收到母亲节礼物。小蘑菇策划了好久,难为她为了不让我知道,处心积虑地瞒着我做了好久。为了在母亲节给我,还偷运过太平洋,出关时,她还胆颤心惊怕海关检查东西时拿出来被我发现。
上次被我发现她把床头柜上的我们俩的合影毁掉了,她说当时只是一时之气,没想到我会那么伤心生气。她暗暗地计划做这个弥补,让爸爸用木头给做了两个圆底座,自己还特意去买了画笔亲自画图案,做出这样两个相片架。为什么做俩个?我们俩一人一个。“为什么选你很丑的两张?”(我喜欢逗她)“因为这两张你好看呀”。
我还是忍不住告诉她,其实我早就发现了。她骗我说圆木头是艺术课作业,当我意识到可能她会做的东西时,感觉之前受伤的心被一只温柔的小手抚慰了。所以,现在收到礼物时就没有她预想的激动了。
“对不起,让你摊上了这么聪明的妈妈”。
小时候一直被教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我们注定该是要报恩的。如果忤逆了父母,就会被骂“讨债鬼”。在我自我意识生长期会说“这是我的”,我妈总是回以“你人都是我的呢。”在我叛逆的青春期,就会对我妈说“又不是我要你生我的”,在当时真可谓大逆不道。后来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说的没错,所以从小我就对小蘑菇说:“妈妈生了你,不是你的选择,所以你不欠我的。”现在她也进入青春期了,也会把我当初对我妈说的话还给我,真是现世报了!有时我也有疑惑自己是否自讨苦吃,如果从小灌之以《弟子规》就轻松多了。但是你爱孩子到底是为了获得回报还是希望她有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呢?所以我没有后悔。中国传统的孝道不容分说地把“报恩”的枷锁套在孩子身上,永世不得解开,带着枷锁的生命能健康自由地生长吗?
前阵子网上有篇文章《美国无孝子!被撕裂的华人移民第一代:老一辈嫌你孝顺不够,下一代不知孝为何物!》我说了其中一段给蘑菇听:妈妈花了两天时间给许久不回家的女儿精心准备了吃的,女儿吃完洗了自己的碗,就去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妈妈以为女儿恋爱遇上挫折,不想女儿摊摊手说:“妈妈,谢谢你,但我没有要求你为我做那么多。”蘑菇说:“那是因为父母还是按照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方式,而他们的孩子已经按照西方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的父母了。”说到点上了!随便买个披萨塞给孩子吃的父母可能就不会那么受伤了。
中国传统生孩子对家族是传宗接代,于己则是养儿防老,和孩子的关系彼此是一种捆绑(bondage)。西方生孩子完全是私人选择,为了体验为人父母,感受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父母和孩子从小到大互相都是有边界的(boundary)。现在的中国家庭,特别是城市里,养儿防老的想法已渐渐淡化,反而啃老开始盛行,颠来倒去,还是捆绑在一起。而我之前在加拿大的同学成年后住在家里甚至会付租金给父母,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抚养责任到18岁就结束了,当然法律也没有赡养父母这一条,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就比较清楚。
究其原因,西方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孩子从小就会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父母和孩子都从一开始就彼此接受这样的观念。而中国是不讲作为个体的人的,人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成员,是集体一份子。父母不管是抱着养子防老的想法,还是情愿或不得已地被啃老,很少有能接受西方这种边界清楚的亲子关系的。中国的亲子关系就是捆绑在一起,如果边界这么清楚就没有亲情了,就生分了,就是外人了,中国父母没法接受。所以在这届奥斯卡获奖短片《Bao》,那个妈妈就要吞下包子,把渐行渐远的孩子“吞进肚子”,合二为一。
捆绑和边界,是水火不容的B&B,那些把孩子送出国门的父母们,可能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你们还是中国父母,但是你们的孩子已经是西方孩子了。索性是西方式的还罢,至少孩子独立了,可以对自己负责了,也免得父母操心,相处好了亲子关系转化为朋友也不错。现在的华人孩子却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就是思想情感上要学西方的自游泳,不要父母过问,生活经济上却还是中国式地依赖父母,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伪独li”,说穿了就是在两种文化中投机取巧,选择轻松不负责任的亲子方式。他们丢弃了旧道德,又没学到新思想,正好和五四后那帮留学生反着来。
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被归纳为“报恩”或“讨债”,所以被捆绑觉得是天经地义。可是理性地想,生命是个偶然,父母生了孩子,既不是恩,也没有债。孩子对父母而言是个意外的礼物,陪伴她成长就是享受她带给你的欢乐,她成人了就是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了,父母任何舍生忘死的付出都是情感绑架,任何多余的期许就是多余的。反之亦然,孩子也是没有理由要求父母有任何超出他们责任和能力的付出,过分的要求就是以自我为绑架,那样父母和孩子彼此就永远陷入债务,最终难免彼此怨恨。
写下这些理性的文字,我竟然感到背脊凉飕飕的。话虽不错,听起来还是有些寒意。那个你喂大抱大的宝贝,怎么能跟外人似的呢?但是要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只能这样。当然要外加一剂很重的药——爱。菇爸有个科学家同学,她的两个孩子都进了哈佛,是成功的典范。她的育儿经不是虎妈式的严厉,而是爱和耐心。我理解她的爱是园丁对植物的爱,给它需要的阳关雨露。我小时候反复听我妈说一个邻居老太太的一句教子名言:“小孩子嚒,吃免不了,打免不了。”这个应该是“恩威并施”的民间方子了。“威”是为了给孩子立规矩,当错误发生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对孩子说“不”,一定要坚持那个“不”,才能用最小的成本帮孩子避免将来的错和祸。所以,威只是爱的方法,目的还是爱。
当父母的爱以正确的方式付出和被接受,爱是会有回报的——即使这并非是付出的目的,而爱的最好的回报就是“爱”本身。亲子之爱最重要的是责任,信任,尊重,而且是彼此的。这些概念本来是相对西方式的,但是对于今天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正是需要建立这些现代的亲子关系了。
对婴儿和孩童的爱对于父母是容易又愉快的,可是面对青春期和你对抗的孩子,确是考验。你可能需要不断地否认自己调整自己,甚至还要“八十岁学吹打”,为了保持沟通要学年轻人的新玩意。做父母真的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啊,而“怎么爱”更是一辈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