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歲以前,每天起床面對的,不是讀書、放學,就是參與社團的日子;再積極設定目標,不外乎考個喜歡的研究所,可以讀些喜歡的書籍;另外,能有些打工的收入,不要造成家裡負擔,便是生活最重要的事了。後來,有機會出國一小段時間,那段時間大大震撼了自己對於存在的價值,就算再拾起英文教材,每個字句也都產生了意義,不再是為了考試而讀。
即使後來沒有因遠赴國外,而有什麼看似了不起的成就,可是我深深明白,在愈來愈進步的年代,地球村的概念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既然如此,那讓孩子可以從小就明白世界的遼濶,所有所謂的競爭都不是僅止於班級或週遭,自己想要站在世界的什麼位置,那裡才是自我前進的方向,即便選擇在台灣某個地方過生活,也能保持豁達及遼濶的視野,其它國家所發生的事,也不會全然都與我們沒有關係。
素有「和平使者」之稱的日本作繪者-小林豊先生,在他從英國完成學業那年,因為口袋裡沒有錢回家,所以一路上以走路、駱駝、搭船的方式……一路回到日本。那段旅行的日子,是小林豊在內心重整、重建對世界各地文化的認識與想法的重要時期,也奠定了他日後創作繪本時的核心價值觀與定位。
前兩週收到孩子幼兒園的主題-認識國旗與異國風情,適逢家裡也重新規劃,其中有一整面牆貼上了世界地圖,另一面拉門貼上了台灣地圖,家裡和學校的教育剛好可以相互補充進行對世界的建構。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顯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充裕能力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國遊歷,地圖和地球儀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認識工具。
有別於一般生活事物,孩子看見這地圖是好奇的,加上在學校認識的各式國旗,剛好在地理位置上可以做很好的認識,也可以順便口頭引導認識一下在地文化,網路的便利性也能補充相關的圖片、影片給孩子,像是食物飲食、居住環境、生態特色、服裝語言、貨幣……等,都是多元面貌最有趣的地方。
而就讀國小的姐姐,難免學業功課日益漸多,必須花費較多時間在書寫功課上;與建立世界觀的概念可以一致的是,透過對這項學習的說明,孩子就更明白學習這件事的好處或原因,如同當初年輕時背得頭昏腦脹的英文單字,不就是為了與更多人溝通、更接近世界的知識殿堂?!每項學習都有它背後的意義,了解為了什麼而學,為了什麼而練習,為了什麼而努力……,就像我們在這個地球村,想怎麼和世界對話一樣,當然這些選擇,其中也包括擁有空白的時間,好好決定要怎麼學習或存在。
繪本的圖像與文字相輔相成的搭配,是很好用來與孩子討論的元素。像是小林豊以《北緯36度》(聯經)串起不同的在地生活,《我如何認識世界》 (三之三)也是因為這本書,而讓我興起了在家裡掛大地圖的念頭,箇中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誰知道孩子會從中引發什麼好奇呢?!近期引發熱潮的《地圖》(小天下)結合了插畫圖解,是補充單純地圖很好的導覽工具。善用這類的繪本圖畫書,帶孩子的紙上看世界,再加上平時的旅遊觀察體驗來加以映佐,相信點滴的都會在孩子心裡蘊釀放眼世界的視野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