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今日头条,我写了一篇文章,一天时间,阅读量超过了20万。
有人会说,就今日头条上的文章质量,这个数有何难?
你自己先去写一篇,在说话?!
这个数字,在头条上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而言,算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因为在此之前我最高的浏览量也就6万。
这是一次偶然么?我想里面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一些必然的规律。今天把其中的干货,提炼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想说,这里面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除了写作,它还可以帮助你在职场上快速成长。
能有如此高的阅读量,源于一句话:有技巧的追了一个热点(乒乓退赛)。
看上去是追了个热点,但经历了5个阶段:
1、大脑主动/敏锐的意识
很多人认为,追热点谁不会?只要有事件出来,就去跟呗。其实,这才是最难的一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是热点的“消费者”,对于作者来说是“创造者”。
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主动创造,而且人脑天生就不喜欢主动做事。这里难在2个方面:
1 在热点出现时,很多人只是在看(99%的人死在这步)
2 怎么去用?
大脑没有“想”,就算你懂在多技巧,那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追热点”只是一个词语,一个套知识,他并没有把理论“化”在日常习惯中。
我们在职场快速提升能力,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理论知识能快速转化到实际应用。 俗称:化。
如果不“化”,你懂在多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想要知道怎么“化”知识,就是这两点:
1保持敏锐的意识
2主动的去寻找可“利用”的东西
综上所述:具备主动的意识,是一切好行为的开端。
2、善于找出关联结合点
其实当时退赛新闻,已经出来一天。第二天,我都没意识到,可以去追这个热点。直到第二天晚上,我才开始考虑,是否可以把这件事情和我写作的领域结合起来?
因为它让我想起,以前公司同样的比赛案例。我想这个案例,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看。
于是,我就找到了热点和案例之间的关联点:
同样是比赛,发生了同样的状况,但他们是发生在两个电信不同类型的场合。
有了这个结合点后,加上案例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所以写起来特别的快:
从开始到结尾,只用了10分钟,完成这篇文章。
同样,职场的问题,只要你善于观察,思考不同问题中的共同点,你会从常规解决方案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3、迅速的去做
刚才说过,我是在连续报道后,第二天晚上才写。其实这个点,并不算一个好时机,有点迟了。
所以才格外强调第一点:需要有敏锐、主动的意识行动意识。
否则机会来了,你只是一个被动“消费者”。
时间很重要,为什么呢?有2点:
1 为了确保政治正确,平台有可能会出现的限制
因为热点的出现,除了能吸引海量的注意力,但由于某些话题自带敏感性,所以在舆论大到一定程度时,平台会对相关内容做限制。因为什么角度和心态的作者都有,难免会对围观群众做出误导。
2 角度被别人写完了,你在切入就没有吸引力
每次热点后面,必定会带着各种角度的井喷。就算你有再好的观点,如果前面有人写了,你这时在动手,对于读者来说,已经是旧闻了。
头条周六晚上就开始,对所有相关文章的评论做了删除,当时我那篇文章有将近200条评论,全部都没有了。
在到周日,系统就不推荐相关文章了。如果你尺度大一点,干脆就审核不通过。
所以 这就是行动要快的主要原因。同样,在职场上,只要想好了,那就立刻去行动,不要犹豫和拖延。
4、总结与复盘
毫无疑问,热点就像暴风雨,会在瞬间聚集大量的流量。但写的人也多,它就像一场全国高考命题作文,你否能在众多考生中脱引而出,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意味着,这么多流量你能否接的住,能吸引多少?
就算第一次数据不好,也需要对我们的行动做总结,便于下一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标题吸引程度:这点很重要,标题如果不吸引人,几乎就失去了一半机会。
内容与主题的契合度。
主旨内容是否有新意。
表达是否简练:太多类似的文章,没人会有心情去看一篇啰嗦文章。
是否有一个让人共鸣的结尾,或者引发人讨论的收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热点话题里,并不具备完整思考能力。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读者,因为观点不同,会在评论区吵起来。
真是无奇不有!
5、我的成长
回顾整个过程,给我最大感受并不是这20万阅读量。而是我真正将“追热点”这个过程,完整的走过一遍。
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个轮回的人,才能在其中体会到难以描述的成长。
我想,这才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
即便你学习完所有干货,即使你对各种知识烂熟于心。但没有自己动手实践,永远也只会停留下“知道”层面。
你要自己动手去扑捉,动手观察,动手去写,不要去做个“消费者”,这才是成功的终究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