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广州参加亲子教育专家何炎均导师的课程,一开始何导便向大家提问:“你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孩子是怎样的?”
大家纷纷举手回答:“诚实”、“感恩”、“听话”、“自律”、“品德高尚”、“勇敢,懂得保护自己”……
听着这些答案,我感觉都过于单一和片面,似乎,他们都是在说自家孩子最欠缺的、即他们最想要孩子改变的那一个“点”。而在我看来,所谓“最完美”的孩子,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学兼优、才艺兼备、形象出色、胸怀天下……”
然而,由于我胆怯、不敢举手,即使认为别人的答案不完美,也只能是干着急罢了。
针对有些家长反复提到孩子“听话”就好,导师的反应很大。他请大家试着去想一下,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天真、充满好奇、精力旺盛、好动、无忧无虑、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有一个活动要举手才能上台,孩子们一定是积极踊跃、争先恐后。”然而我们大人呢?很多时候,如果想要举手发言,多半会犹豫再三,因为担心自己说不好,担心别人的看法,担心被否定。
为什么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乖”呢?这是因为大人自己对工作、生活、住房、健康、食物等各方面的担心,会影响身边的人,尤其会影响孩子。孩子会跟着焦虑,把自己束缚、包裹起来,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并且,为了给孩子创设“安全”,大人还会不自觉的做很多奇葩的事情。
说完,导师临时找了一位“演员”上台,配合他做示范。
当一个孩子太过活泼好动,甚至会去动那些“不该动”的物品,大人见到了会怎么样?导师截取一截纸巾,轻轻捆住了“孩子”的双手。接着,“孩子”在外面看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大人便用纸巾轻轻遮住“孩子”的眼睛;怕孩子听到不该听的,大人又用纸巾堵塞“孩子”的耳朵;发现孩子说了不该说的,大人竟用纸巾封住“孩子”的嘴巴……
长此以往,孩子不能乱动,因为会受到惩罚;不能诚实,因为会受到惩罚;不能乱看,不能乱说,不能乱听……为了避免惩罚,孩子就慢慢变“乖”、变“听话”了。刚刚出生时的那一个“真我”,不复存在。这正是--强势的父母,造就弱势的孩子!
而事实上,一个人的勇气,远比他的知识更重要。为什么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不一定是读书最厉害的人?因为成功的因素就在于敢于冒险,敢于承担,愿意付出。正如上台举手发言,敢于先举手的人就先有机会;没有上台的人,听了别人的发言,也许会在心里认为,自己其实可以讲得更好,但若不敢举手,即使心里的想法再好,却是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
教育小孩,最难的是闭嘴。如果一个大人遇到事情,习惯了拼命去讲,管不了嘴巴,其实是有个人情绪在里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会不断的去教孩子怎么做。如果什么都教会孩子,代他思考,那么,孩子就越来越不会用脑。
根据“吸引力法则”,与孩子沟通时,应该说你要的,而不是你不要的,正面的引导非常重要!
导师举例: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去亲戚家串门,路上不停地叮嘱:亲戚家有一个名贵的花瓶,千万不要碰它,一定不要碰它……于是孩子到了亲戚家,第一件事便是找那个花瓶,并且出于好奇,他恰恰碰倒了那个花瓶,打得粉碎。于是大人拼命的责骂孩子,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他自己不断用语言进行强化一件事情,反而造成了孩子更加想要去尝试,于是便有了最不想要的结果。
此外,很多人学习西方国家,如做家务劳动或是做到了某件事情,就有机会换钱或者换礼物、买玩具等,以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但事实上,这是在和孩子做物质上的交易,会导致孩子变得唯利是图。财商不能在家庭内部培养,家庭是讲亲情和伦理的地方,应该互相激励与成长。否则等以后家长老了,孩子很有可能会说,看望父母一次,得付多少“报酬”……如果听到这样的话,为人父母者,一定追悔莫及吧!
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孩子变成怎么样,归根结底其实是家长造成的。许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没有形成。
如何让本来属于孩子的能量重新回到他身上?如何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能,并把他培养成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最有智慧的一句话是“你说呢?”
孩子的自信总是不足,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每当孩子带着问题来寻求家长的帮助时,家长最好的回答应是三个字--“你说呢?”
聪明的家长不会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会引导孩子想办法,并鼓励他大胆去尝试,让孩子把他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从而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变成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