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随记(18-4)—接风家宴
冯老、夏医生夫妇设家宴给我们接风洗尘,欧阳夫妇,夏天夫妇各献家乡厨艺,老友重逢,畅叙个人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精彩跌宕的故事,觥斛交错,茶香四溢之间,我听得出神入化。
冯老,名友竹,一九三零年生人。我问与冯友兰有什么关系?老人笑答,没有!并说许多人都这样问。他一口纯正北京口音,他十六岁离北平去台湾,后来美国读书,在加州州府工作,京味儿竟然不变。
冯老家居布置别致,门厅就是画室,走廊,客厅,楼梯墙上挂着他的作品,我自觉眼光不俗,迅即发现这是大师级水平。冯老告我,他在台湾学画时,受过张大千的指教。
老人拿出画册请我欣赏,惊叹之中,发现有张照片里观赏画作的人中有王晓棠,颇觉新奇。老人问我,你知道她?我说在我们大陆我这年龄的哪个不知道啊?大家把话题岔到《野火春风斗古城》那边去了,好一阵儿才转回来。原来冯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他的好友,台湾著名导演李行(作品有《汪洋中的那条船》等)约请王晓棠等文艺界人士来共赏。
冯老的夫人夏医生在微信上见过我的水墨画,说是喜欢,铺开笔墨纸张,让我画。我战战兢兢画了一幅对虾,不时抬头看看冯老,冯老目光非常宽容,我不由暗道,自己的胆子也太大了。
无意中发现与冯老另有一层关系,冯老的父亲和我的祖父竟是北京朝阳大学二十年代同期学生,朝阳大学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民国法学第一流学校,曾有“朝阳法官,东吴律师”之说。(上海东吴大学)。感叹这世界并不大。
夏医生的经历凄楚动人。父母亲是浙江上虞人,梁祝故事源自那里。那凄美的音乐在他们身上继续着。他们双双留学日本,母亲在仙台医学院(鲁迅留学那个学校)一年后,学校发现其身染一种姜片虫(寄生虫),休学治疗。她不甘寂寞,又去投考东京高等师范,被录取。中日战争爆发,已经在驻日使馆工作的其父带领留学生们乘船回国,她母亲在其中。之后辗转到了国军后方,安徽屯溪。父母生一姐姐后,父亲肺炎去世,她是遗腹子。战乱中,母亲无力抚养两个孩子,把她送教会办的育婴堂。
解放时,母亲从浙江来把她接了回去。姐姐后来考上清华,她考上北京医学院,替母亲了却一桩未竟心愿。
夏医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在北医三院工作。八十年代做访问学者,孩子们留美。加州的夕阳红霞里,结识了冯老,两位老人从此相伴为生,不再寂寞。
夏医生娓娓道来,我凝神倾听,背景音乐的旋律似乎已经在起伏,这是多动人的一部影视作品素材!用不着什么大作家,把这故事平铺直叙就是一部精品。难点在于她与母亲两个演员不好物色,她说她母亲很美,那是自然,她自己年近八旬,仍那样端庄高雅,可以想象她的年轻时代,可以想象她的母亲。扮演这样两个美丽聪慧,学识渊博的女性,难度确实太大了。
关于夏天女士,上次来认识后,只知他们夫妇来自北京,是老三届知青。回国后,她托我拍摄太原五一路上杨爱源故居给她微信发去。我住处离那里不远,见到院墙上挂着故居的牌子就进去拍摄。她看了告我,那不是故居,是卫兵和佣人们住的院子。她知道我在奇怪,只得把身世告诉了我,她是杨爱源的外孙女。杨爱源是抗日将领,抗战时期任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北平傅作义起义时,杨选择了赴台,后转美。夏天当时两岁,跟父母留在北平,跟新中国成长。
在太原一个微信群里看到朋友发有关杨爱源的文章,打听得也是杨的后人,与夏天是姨表亲,给他们穿针引线族人相认。
夏天擅长书法,先生老李喜吟诗,我来画画,冯大师指导,我们约定这段期间合作寻找成就感,不失为一桩雅事。
欧阳夫妇退休前在上海益民食品三厂,欧阳是工会主席。我没有忘记儿时过春节凭票供应的太妃奶糖,欧阳说对对对!就是我们生产的。欧阳也曾颠沛流离,抗战时父母流亡重庆,他出生在那里。我告诉他,听我父母说,那时重庆人称他们为下江人(长江下游)。八年离乱后,回到上海,六一年上大学。
欧阳大概是从上海大世界那里学了些魔术,去年秘传给我,我在都柏林华人新年晚会上表演,我俩台上台下,配合的非常到位,没有暴露一丝破绽,观众目瞪口呆,继而热烈鼓掌。不料,被欧阳身旁一个北京人察觉,多亏他是曾经插队山西兴县的知青,看在山西父老乡亲情份上,没有检举,而且强忍住笑。
欧阳老伴祖籍是丹东人,生活在上海却没有去过家乡。我是九年前去过的,于是,最后一个话题就是,听我讲讲鸭绿江边的丹东。
身在异邦,共叙乡情,别是一般滋味,非常珍贵。
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