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模糊地寻求过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甚至在某次聊天中假装不经意问起母亲对我出生那一刻的态度和情感,因为我坚信那是对我整个生命最初的影响和印记。
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最大的一个影响其实是我对家庭的死忠,姑且这样认为吧。对家庭的死忠这个概念出自克里斯多福的作品《亲密关系》。强调的是人们死忠于家中代代相传的处理感情及问题的方法。拿最近的例子来说,某天下午本来我打算去泡书吧喝咖啡,就在我准备出门前一刻我姐突然问我要不要陪她去吃饭(她刚起床),于是我把原本的计划吞进了肚子里,一整个下午都给了姐姐(还是在我已经吃过午饭的情况下)。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跟朋友约了晚上一起吃饭,但还没来得及跟家人说,结果就在当天下午,家人问我晚餐想吃什么,于是我又把那句“我晚上出去吃“憋了回去,还陪家人去了菜市场,虽然那天晚上做的都是我喜欢的菜,但是我却不得不吃俩顿晚餐(撑死!)。仔细思考这俩个例子。有惊人相似的地方。难道我不陪姐姐,她一个人就会吃不下饭吗? 显然不会。难道我跟家人说一句我晚上不在家里吃了,她们就会丧失做晚餐的心情吗?显然不会。我能想到一个我会这样做的理由,不过是因为我认为顺从是能让她们保持愉快的最好方法,很明显我认为单方面的拒绝会破坏情绪,让家人不开心,所以我宁愿吃掉自己的想法,选择一个尽可能将对家人伤害降到最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家庭死忠的方式有许多表现方式,包括遵从你的戒律,做出的牺牲、采取的信念、接受或拒绝的人,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等。
再举几个对家庭死忠的案例:一位男士觉得他所选的女友必须符合母亲的要求。一位女士说话总是很小声,因为小时候家人不许她太大声说话或太引人注目。她也不敢向老板要求加薪,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对她特别的注意。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与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觉,当然更不可能将感觉表达出来。那么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被死忠的观念所限制呢?《亲密关系》本书里也提到了:如果你没有表达出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没有 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那么你很可能本着对家庭的死忠,用代代相传的方法做事。
说起来,最近一年的光景里,我似乎自觉或不自觉的尝试摆脱这种死忠的束缚(当然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死忠),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我开始试着跟家人分析问题,说清楚我的需要和想法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我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更快乐。也许身体早已先意识一步发现了我身上存在的这种巨大的束缚,在我迟钝的榆木脑袋下,身体忍无可忍于是替我做出了决定?
其实,对家庭的死忠有时候会对家庭关系带来致命性毁坏。当你因为这种死忠而克制自己不停对家人妥协和付出的次数积累得久了却又没有输出的时候,人就会慢慢陷入一个充满怨气的怪圈。特别在两性相处之间,就像女人抱怨自己相夫教子失去自我,男人抱怨自己工作劳累还要顾及敏感的妻子一样。在这个怪圈里,家人这个温馨的前提已经被放掉,人们更多得关注自己的利益感受。但是,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不要对家庭过于死忠,保留几分余地于自己,是否相处起来就更加游刃有余呢?
但是我依然清楚的明白,在与原生家庭或者说这种来自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对家庭的死忠心理寻求和解的过程还是艰难,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对家庭的死忠,就像左右两难的境地一样,会让我们停滞不前,阻碍我们在生活中的进展。两者唯一不同的是,两难的境地会让人在两个选择之间来回游走,但死忠则让人根据固定的模式来行动。所以在家人面前,我常常把我的吞掉,以顺从为固定模式。即便如此,我还是相信只要我选择走上和解这条路,我就能最终摆脱这种死忠的束缚,赋予自己力量,表达出自我真正的天赋。因为诗的下半句是这样说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愿也对家庭死忠的你,能找到和解的方法,摆脱困扰,更好得与家人相处,毕竟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