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月23号微信来了一波重大更新,除了一些不重要的补丁外,最好玩的功能就是在朋友圈的评论里可以发动态图片了。
这是斗图党的狂欢,微信群里几个朋友吆五喝六地立刻玩了起来,显得极其兴奋。
这其实和我关系并不大,因为从前几年开始我便彻底关闭了朋友圈,原因便是觉得朋友圈里太乱,一眼望去,不是微商发广告就是宝妈们求赞,实在价值不大。
后来朋友圈兴起了“三天可见”功能,一个个朋友的朋友圈里要么只剩下寥寥两条动态,要么干脆就只有一条冰冷的下划线。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在微博之夜表示,现在有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这意味着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大家一个个筑起了栅栏,防止别人的窥探。
都说明星各自有着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其实现在朋友圈里的人设也不在少数。
他们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朋友圈,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好”,建立起一个个虚假、陌生的模样。
有些人总是不懂,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02
现在的微信,总是让我想起那个QQ还盛行的年代。
那时候没有微商,没有求赞,QQ空间里的每一条动态都是自己的真正心声。细心装扮着自己的空间,期待着朋友的造访。
我最喜欢做的一件傻事,就是挂着QQ看着群友列表里那个灰色的头像,一直等着它由暗变亮,心里那股由衷的喜悦简直要溢了出来。
当然还是要矜持些,不能立刻就去问好,等过了好几分钟,再貌似无意地聊上一句:“今天怎么有时间登QQ。”
可能有时候也会得到一句“不是本人”的回复,心里总是咯噔一下。对面的是谁?他怎么会知道她的密码?他们是什么关系?
不想聊天的时候,我们也会选择“隐身”,但还是会对那么一两个人显示可见状态。
后来大家都转用了微信,昔日的朋友也渐行渐远。
前段时间回QQ逛了逛,一些朋友永远地消失在了朋友列表里,还有一些人,我甚至再没有权限进入他们的空间。
我想起了《生活大爆炸》里的一集,谢尔顿郑重其事对他的朋友们说:“我现在已经交了5位朋友,这太过耗费精力,我现在要开除你们其中一位。”
生活里不会有人对我们说这句话,但我们确确实实被曾经的一个个朋友所“开除”,同时我们也正“开除”一个个曾经的朋友。
原先以为是“微信”让我们远离了彼此,是万恶的朋友圈搅乱了我们朋友之间的交流。
慢慢才想明白,其实变得从来不是软件,而是我们自己。
03
去年回家待了一个星期,临走前我妈问我:“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不爱说话。”
的确,我自己也察觉到了,现在的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萌芽》里看到一句话:当我最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最沉默的时候。
毕业后我开始变得“金口难开”,除了工作上不得不说的话,再不愿意和身边的任何人有更深入的交流,同时,能够说话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窄。
越长大越发现,“安全”是个极其重要的东西,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能否讲出漂亮的话成为成年人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不会讲漂亮话,干脆就不讲话了。
当我们过了那个“童言无忌”的年龄,当我们到了要为自己言语所负责的年纪,乱说话就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慢慢长大,可以聆听你心里倾诉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谁真正关心你,在乎你,你和他们倾诉痛苦,他们能转身当成笑话讲给别人。
某一刻发现,其实学会沉默也挺好的,与其说一些违心的话,倒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不说。
我更觉得不爱讲话是一种退缩,退缩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不再用一些废言废语同人辩解,不再试图说服别人,不再用言语来装腔作势......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变得越来越沉默。
04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就像是我们一边埋怨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一边变得孤独而不想再去维系朋友关系。
后来发现,没有一宗友情是能够长久存在的。
人们在你的生命里来去如流,或许会有短暂地陪伴,但终究还是只剩下自己。
我又想起了《小王子》那个望着黄昏的孤独背影:
忘记朋友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并不是人人都有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