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P8):
“.....其实,我们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以及维护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本身的幸福。
珊德拉和我愈深入的探讨,愈惭愧的发现,我们本身的品格、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工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这是从旁肯定、重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作了一番心理建设——勿凭借孩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
一旦摆脱了过去的心态,顿时感受到一股新气象。我们不必再拿儿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的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亟于保护,使他不受嘲笑。......”
个人感悟: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种错觉:这是专门说给我听的吗?!作为一个在育儿道路上不断摸索的妈妈,作者和妻子在他们前期教育孩子的一些心态和做法,我和他们何其相似啊。只是以自以为的方式来爱孩子,而不去想是否是孩子想要的,需要的。
前几天儿子班的老师通知,本周五会举办欢庆双节的联欢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表演亲子节目。儿子虽然平时在家活泼好动的,在外面表现的很内向,尤其是公众场合更是不喜欢表达自己。想了很久决定和他一起朗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来应景二来儿子能当众表演成功的话对他的自信心也是极大的提升。他本就接受能力强,头天晚上只教了几遍,很快就能和我配合了。为了他能记得更牢,周五当天早晨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和爸爸又通过游戏抢答式,顺带让他又复习了几遍。终于轮到我们表演了,前两句都一如在家模拟那样的顺利,第三句他卡住了。我能感觉到他有一丝紧张,自此而后所有的句子他似乎都想不起来了......在联欢活动结束以后,回到家里我试探性地从头念起来,结果他依然能很完美的和我配合完成。所以问题很明显,当众表演他本就不擅长,临时抱佛脚我硬塞给他的东西是他平时不熟悉的,突然的卡壳又加重了他的紧张感。我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和思考:整个事情我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看似很完美的选择,唯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幼儿园活动,我那么想让他表现出色,结果却近乎让他出丑了。如果我能选择他更熟悉的比如三字经或者唐诗,或者问问他想表演什么,也许结果会完全不同,再认真回想一下,类似的事情不在少。
所以我看到摘录的原文时,突然觉得太似曾相识的感觉了,而作者和妻子的改观做法也给了我深深的启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跟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一样。也许作为家长比起焦急催促更好的就是尽力保护他(她)的纯和真,然后把一切交给孩子自己和时间,静待花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