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腾讯发布了微信小程序,推出当天,确实是“一夜爆红”,各类小程序一窝蜂上线,被直接冠以“APP杀手”“解救16GB”甚至“互联网革新”等耀眼的评价,当如今推出已经1个月,相比当天的人人谈论和使用,现在大家似乎把这个产品忘了。
刚开始抱着看看的态度体验小程序,体验了自己每天都会用到的应用,今日头条和摩拜单车,对微信小程序有以下的冷思考:对用户而言,小程序解决了刚性需求、低频次互动的相关场景和服务。对有些商家来说,可能是“现象级”的产品,看来自己当时的思考还是得到了应证。
先说说小程序存在的几点问题,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1. 从功能上看,小程序是弱化版的app。相比于app,小程序的功能很受限制。一是语言本身,二是1M的体积上限,往往只能实现app中的一小部分功能,或是弱化体验后的功能。
2. 从设计上看,小程序遵守微信统一模板。正如appstore里的应用需要遵循苹果的设计规范,小程序也需要遵循微信的设计规范。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微信似乎没考虑到一点——app们都有自己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有自己的思路的。现在硬要塞到微信的框架中,反倒是不和谐了。
3. 从推广上看,二维码和社交分享是入口,没有统一的分发渠道。最关键的就是这一条。所有想吃流量红利的人都可以歇歇了。没有分发渠道也就没有流量红利。
4. 从口号上看,「即用即走」适合低频工具类产品。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定义是「即用即走」,这其实非常恰当。工具类产品往往单次使用时长较短,对通讯干扰小,而低频又为不选择app提供了理由。
再说说小程序的未来:
不看好。上面提到的。工具类产品空间有限,基本不太可能出现什么颠覆性的产品。而很多人提到的线下场景,开发一个H5完全能实现一样的功能,通用性还更好。专门做一个小程序的价值有限,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标准模版的存在。也许最后和服务号结合,会是小程序的一条出路。另外也许会成为MVP(最小可用性)测试的一个工具。如果想要小程序有未来,那小程序就要有实实在在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实现某些H5无法实现的功能。这就看之后微信如何支持小程序了。另外,我还是比较相信微信是一家有调性的公司,不会干出为了硬推小程序就封锁H5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