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被安利过很多次的《被讨厌的勇气》了。有几点确实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以对话体形式呈现出的观点比起通篇的道理或概念读起来要舒适很多。
1. “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身边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总会无意识地陷入“决定论”。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或其他原因找借口开脱。
2. 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不受过去支配”,是完全可以尝试做到且做到很好的一件事。即便这很难,也希望你做到。
3.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就是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如果保持现状不能让你满意,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做出一些改变?哪怕只做出一点点改变,总归是选择了另外的岔路口,总会有不同的风景。“这一点也不难,你还是你,只是重新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4. “自卑感人人都有,可追溯到阿德勒所主张的‘追求优越性’。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正确认识、利用“自卑感”。摆正对“自卑感”应持有的态度,“自卑感”不同于“自卑情节”,好好利用便是。
5. “有人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感’以当做武器使用。以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这些人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比如婴儿,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自卑情节和优越情结密切相关。有一种通过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夸耀不幸’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不要成为这种人:总是聚焦在“我经历过……你不是我,你不会明白……”。没有任何意义且矫情且斩断了一切能够建立并且维持关系的机会。还会消磨他人的感情和消耗自己的能量。
远离这种人:不要受其威胁,不要滥用爆棚的善心。至于对待想帮助的对象,但却被推开援手,那就要学会下面的“课题分离”。
6. “‘追求优越性’不是说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成年人、小朋友,男性、女性,我们不同,但我们平等。
7. “‘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仍然拘泥于权力之争。”
“控制怒气不等同于‘忍耐’,我们应该学会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不使用发怒这种形式也可以交流。”
8. 关于权力之争。
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承认错误,不代表失败。”
9.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被铸造的自由”这种说法是何等的痛快啊!我认为这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它一语道破了货币的本质。“被铸造的自由”。是挺痛快的。
10. 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否定认可欲求——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要期待别人满足自己的想象。
用一个身边的例子。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一生就这么长,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简直不要太可悲。
同时,请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11.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真的是太棒了。我只做我该做的,能做的并尽力做好。
学会课题分离,世界真的会变简单: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我想做却又不敢做,还希望别人去做。别人不去做,我还要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去做。别人凭什么,自己又凭什么?自己讨厌别人就相当于讨厌自己,自己不想变成自己讨厌的人,那就大胆采取行动。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无奈,你完全可以勇敢。
12. 格尔迪奥斯绳结
“亚历山大大帝是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他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据传,当时他接着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样,后来他成了统治自中东至西亚全域的帝王。而“格尔迪奥斯绳结”也成了一段有名的逸闻。
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我在说明“课题分离”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格尔迪奥斯绳结。”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来看世界。红、蓝、黄、绿,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们可以做并肩的木棉,看似不够热烈亲密,实则长久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