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清代名臣年羹尧他,当初,生性顽劣,到“舞勺之年”,也就是十三岁,还“不识一丁字”。后来来了一位老人,要求年父,筑一庭园,将自己与年关在里面,应允三年内一定将这小子教化好。据说入园后,这老人顾自看书,任凭年羹尧“移山运石”彻天彻地去玩。后来年玩腻了,见老人读书读得津津有味,便问读书有何用处?老人说,好处甚多,上可为圣贤,次可立功名,三可取富贵。年羹尧沉吟良久,自思不敢为圣贤,不屑图富贵,最后选择了求功名。
后来,年确实显赫一时,再后来的事情我们且不说,回头说年的这位启蒙老师。
我估计这位老先生不会懂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评职称写论文恐怕也得出钱请枪手。甚至他根本评不上职称,因为年功成名就的时候,肯定不是三年两月以后吧!那时,给你名誉的“启蒙”你就知足吧。
可他懂得中国的一句老话,强按牛头不喝水,或者说强扭的瓜不甜。他真有点像姜太公——等年玩腻了,自己来打听读书的事。
故事挺简单,中间却有两个重要细节不可忽略。
其一,这个园子先得有许多可玩之处,可玩之物,我估摸至少也得让年玩上一两个月吧!否则,才玩两天或者刚进园子就吵着闹着出去,你怎么跟他说读书的好处,你说了他又怎么听得进去?他可是“生性顽劣”,年家老父难道从没跟他说过?不在合适的时间,不在合适的地点,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甚至不如不说,说了还有反作用呢!
其二,老先生自己读书得真读,且读得确实“津津有味”,这不是演戏,得动真格的。我有个相当阴暗的疑问,现在的一级高级特级老师们,捧起书来能看得津津有味如老先生者几许?老先生总不会捧一本武侠吧!
有这两节,年方会愿者上钩。
且慢,关于读书用处,老先生回答也是相当巧妙。上中下三个档次,三个境界,选择权也在上钩之鱼。他可不像俺,每学期从开学第一堂课到第N堂课,一直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说:亲爱的同学们哪,你们是祖国的花朵,世界是你们的,你们可要为祖国之崛起而读书哪!我自己有时都起鸡皮疙瘩——你倒看清眼前的可都是国家栋梁?有位孟什么老师说,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比之这位老先生,这不是倒退么?连选择的多元性都没有。你看,年羹尧尚且不屑富贵……我发现,这位老先生民主意识很强哟。
最后,还得提一下的是,老先生有非比寻常的自信,“应允三年内一定教化好”,这话可不是随便掷地就会有声的!三年白干,饭碗丢掉,那还是小事,脑袋搬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年家是什么地方?他的自信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或许,他老早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在年家隔壁蹲点有些时日,或许……我只能说他是神仙下凡了。想象力有限,不免落入窠臼。
许多人或许把这故事当作奇闻怪论,或许它真的就是奇闻。
窃以为,即便它就是奇闻传闻,那些给这则奇闻添油加醋的好事者,不是无意间为地球上的师范大学编了一个经典案例么?他们对于现代教育理论,诚然是无师自通未卜先知啊,故事值得师范大学的教授们拿到课堂上,经常说给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听听啊。
说到这,我忽然悲丛心起,教授会说,他们甚至有更先进更系统的据说是和世界接轨的教育理论,教授们也说了,说得比老先生更动听;孩子们会听,孩子们也听了,他们本就不是生性顽劣者,他们一直是听话的孩子;然后,他们走上社会这个大熔炉……后来,一切化为乌有!前辈说,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更可怕的是,他们进入柏杨的“大染缸”,鬼知道,会染成什么玩意呢?咱们祖先的金玉良言还少么——孔子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