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 鲁君,名宋。定,谥号。哀公之父。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君对臣为使,臣对君为事。显抱君臣不平等的观念。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惟君能以礼待臣,臣自然能尽忠于君。
2.君能以礼待臣;臣亦能尽忠于君。
此为孔子对君之问,则主要在所以为君者,故采第一说。
(我自己比较赞同第二说,不论先者如何,后者都应该尊崇自己内心的礼法,并无先后之分)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
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下应当合乎礼制规定(合礼),臣子事奉君主要做到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尽忠)。
“君使臣以礼”(以礼相待)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得到下级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尊重自己的下级。只有让下属从内心感受到领导对其的尊重、关爱,才能与下属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当“使臣以礼”不是出于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时候,这就是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凭借这张名片,自会招贤才聚能士,展宏图成大业,因为人都愿意与有德之人共事。
“臣事君以忠”
孔子所说“臣事君以忠”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下级要尊重上级的决定,服从上级的安排。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企业团体,下级服从上级都是现代化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如果对于上级的命令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那工作如何开展。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服从不等于盲从。在发现上级的决策出现偏差的时候,可以积极地把想法和建议告诉上级,作为下属,不应只是刻板执行命令,而是时刻都在斟酌考虑,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维护集体利益。
总结:
1.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
2.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
3.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原文: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先来看一下《关雎》,大家都很熟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讲了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求之既得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注释】
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
哀而不伤:伤,损伤,损害。
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 《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很多人不明白,刚刚答复完鲁定公关于权术的提问,怎么又讲起《诗》来了,实际上刚才孔子回答的是政治风气,也包括社会风气。诗是什么?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是社会风气、政治风气的开端。还记得《为政》篇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处也是这个意思,告诫世人要思想纯正,社会风气、政治风气才能纯正。
在此孔子引用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指出《关雎》这首诗好就好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走的是中道精神,没有走向极端,引申为要用德政,不要用异端、玩权术。此处的淫是过的意思,表示过头了,是说《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过头了、放纵了就要乐极生悲,哀愁中有甜蜜、有希望,悲伤了就会痛苦,有的就只剩伤感了。也是劝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乎情,止乎礼。”正如修身为政一样要具备“思无邪”的感情,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操。
强调重视理性与情感的自然交融和相互渗透,使理欲调和,合为一体。“情”来自动物本能,常与各种欲望,本能和生理因素相关联结,它包含非理性。“理”来自群体意识,常与某种规范和社会因素相联结,它常常要求理性。两者的配合交错,是使人既不同于动物,又不同于机器之所在。
凡事把握好度
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