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泛小州
“戏已开腔,八方来听01
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明
一旦开嗓
不管台下是否有人
都必须唱完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凡人不听,不代表鬼神不听。”
几米开外的住户家经常放秦腔,从凌晨放到深夜。
白天倒还罢了,就权当听戏呢。可到了晚上,人入睡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吵,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刚开始还能忍耐得住,以为他放一会儿就关了。可时间长了发现他就没关过,整天就单曲循环那一个,耳朵听得都起茧子了。
我有心冲过去理论一番,又看在他是老人的份上,就先观察一段时间再看。
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爱好,也是唯一的情感寄托和生活希望。戏里面有他想要感受的东西,有他想要寄托的东西,也或许有他怀念的东西。一个老人家这么爱听戏,如果让他不听戏,那他会去干什么?呆呆地坐在街边看人来人往吗?
人常说,喜欢干什么和最近的心境有关。世间歌曲戏曲千千万,最近喜欢听什么,就是什么样的心境。
秦腔比较豪迈高亢,吼一嗓子,浑身舒畅,像洗了个热水澡一样。
现在的人往后会越来越少喜欢听戏。
一方面,工作压力大,没有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越来越少,都向城镇转移,接触戏曲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进入城市,更多的是和电影院和流行歌曲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东西就会跟随时代变化,和新潮的元素相结合,衍生出其他一些相似的东西,比方说戏腔歌曲。
人类文明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一点一点衍生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在衍生的过程中会丢弃以前的东西。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名戏曲表演者挑战短时间内给自己化妆。他将五颜六色的东西按顺序涂抹在脸上,为了给观众展现艺术之美,可以说是非常敬业。
要是面罩的话,就可以罩在脸上,还可以摘下来,就不用涂抹这么多东西了。
涂抹上去的东西,形成不同的脸谱,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有中庸的,奸恶的,崇高的,滑稽的,可恨的。张飞是“蝴蝶脸谱”。
化妆的时候,眼皮眼窝的隔离打底要多涂一点,把防晒霜和肉色BB混合调匀,然后在脸上、脖颈、手上、下巴和耳后都要涂,手白嫩一点。
BB霜涂好后,要用更白的BB霜提亮。拍面红用正红色的口红,然后在上眼皮上涂抹,再按顺序晕开:眼窝,眼角、眼皮、脸颊的上半部分。
上定妆粉散粉鸭蛋粉都可以。用粉扑沾满粉后,先从额头、下巴、鼻梁上这些白色的地方上粉。上粉时,要用沾好粉的粉扑去按脸。
画丹凤眼的时候,用眼妆笔刷沾好眼线液后,和其他妆一样,也是先从眼皮开始。
这种画面在戏台的幕后比较常见,也是人们比较好奇的地方。
以前每次有唱大戏的时候,小娃娃们就喜欢趴在戏台的幕后偷看。
02
以前在幕后偷看的小娃娃们都逐渐长大了。
00后现在多大了?开始把90后叫叔叔阿姨,太扎心了。
9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00后成长于移动网络时代,有良好的物质条件,视野比较独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00后多是计划生育的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主旋律,也有每一代的困惑,也有每一代自己的潮流和特色。
在我的记忆中,最先听到的戏腔歌曲是《新贵妃醉酒》,“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爱恨两茫茫,问君何时恋;菊花台倒影明月,谁知吾爱心中寒 ,醉在君王怀,梦回大唐爱。”
上初中的时候,《青花瓷》比较流行,很多同学都喜欢这首歌的歌词,把它一句一句抄在歌词本上,贴上精心挑选的贴画,再用彩笔装饰一下边框,精美的歌词本一点一点就形成了。现在,这首歌出现戏腔版,又赋予了它新的感觉。
《十年人间》中,“有最崎岖的峰峦,成全过你我张狂。”
《广寒宫》中,“云母屏风花烛映影深,幻影成茧奈何奴身不由己几分。”
《叹郁孤》中,“饮尽杯中遗下的落九天,自古情难断意难全。”
《辞九门回忆》中,“戏子多秋,可怜一处情深旧,满座衣冠皆老朽,黄泉故事无止休,戏无骨难左右,换过一折又重头,只道最是人间不能留。”
《赤伶》中,“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
这一类歌曲越来越多,意境唯美,歌词深沉。
浅浅吟唱,如一缕清风拂过,醉到心里。
03
现在歌迷宁愿花几千去听明星演唱会,也不大愿意听几十元一场的戏。
小时候,听不懂戏。大人听的时候,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唱的人各种吼各种叫,娃娃们全当看热闹。
但是,当我们长大以后,突然懂了的时候,终于听明白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成为了戏中人。正如那句话所说:“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就像小时候背诵唐诗一样,像高中时背的文言文一样。即使当时老师讲得再详细,也只是当做知识点在死记硬背,为了考试的时候成绩高一些。
现在回过头来再去诵读唐诗宋词文言文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绪和他作品的价值,有种想把所有唐诗宋词文言文都背下来的冲动,意境实在是太美了。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戏已开腔,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明。一旦开嗓,不管台下是否有人,都必须唱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凡人不听,不代表鬼神不听。”
人们去看戏,看的是一种意境,感受的是戏中人的曲折人生。即使某个戏已经听过好多遍,已经烂熟于心了,还是听不厌。人物故事说了又说,生平遭遇感叹了又感叹,总是说不尽道不明。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唱、念、做、打是基本的表演手段。唱为首,唱腔的韵味,能够深深地击中人心。
京剧名角梅兰芳演出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深入人心,给人一种美学的享受。他是旦角演员,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秦腔也有名角。
小时候,大人都喜欢听商芳会的戏,她在关中一带还是挺出名的。
她唱戏扯着干脆的嗓子,惊天地泣鬼神,深受人们的喜爱。
要是谁家能把她请去唱一段,那在方圆一带算是比较体面的事情了。
现在的00后,知道商芳会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更喜欢古风元素,喜欢汉服,汉服飘逸洒脱,走起路来飘飘然如腾云驾雾。
古风和戏腔,一个给人视觉冲击,一个给人听觉上的冲击,都是美到极致而浓缩出来的文化精华。
古风和戏腔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什么味道?男人味?女人味?不,让人想哭,婉转动人的味道。戏腔被赋予了某种情感,难免让人感伤。
“我邻居瘫痪十年了,听了戏腔歌曲!忽然飞檐走壁,至今下落不明!”网友这样形容戏腔歌曲,虽然有些浮夸,让人哭笑不得,但也反映出戏腔的独特魅力。
00后喜欢听戏腔,不只是喜欢听戏腔。在这个现象和爱好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自由超脱的心性。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做让自己不开心的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有的人说,喜欢上戏腔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年纪。
是啊,每个时代都有流行元素,就像90后的非主流。到了20后30后以及以后的每一代,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潮流。就像每年都有流行的衣服颜色一样,有一年流行绿色,有一年流行紫色,有一年有流行红色。
时代的车轮不停地向前,人们每一次的创造和喜欢都是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且富有创造力的精神财富。
当许多年过去之后,再回头听以前喜欢的歌,勾起了回忆,心境却已经不同了,已经喜欢上了新的好听的歌曲。
流行的元素说不清楚,有时仅仅就是一种感觉,大多数人一拥而上,将这个元素推上时代的顶峰,引来无数人追捧。
04
唱戏腔歌曲,如果有戏曲功底还好,要是没有戏曲功底,有天赋也行。要是两样都没有,那唱出来的感觉就变了味儿了,要么生硬不婉转,要么跑调不流畅。
我也在全民K歌上唱过戏腔歌曲,网友问我是不是专业唱戏的,我笑了笑说不是。可能我有唱戏的天赋,还是能够驾驭一些的。
要说此类歌曲,记忆最深的还是《新贵妃醉酒》。好友都说我的“成名曲”是《新贵妃醉酒》,每次去KTV都给我点《新贵妃醉酒》。唱的次数多了,自己却也慢慢厌烦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赤伶》,不管是词还是曲,非常惊艳。听了《赤伶》,总让人感觉心酸,有一种历史感。
戏腔歌曲能让这么多人喜欢也是挺好的,说明戏曲没有完全磨灭,没有被历史所遗弃,戏曲用另一种形式被镶嵌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古代,有钱人被人伺候着,听几段小曲儿,再纳上几个小妾,简直是人间美事。
如今,我渐渐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喜欢听戏看戏了,这是专属于他们的独特享受,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每次一听闻哪里有唱戏的,就拎起板凳成群结队去看。
戏中人,三分是人,七分是鬼。
看尽了人间繁华,却看不透人生归路。
一场戏,两边乐器,三个戏子,四季不休,五谷丰登,六唱七和,八仙护佑,九九归一,数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