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 Wu的听课笔记】
今天的课程,我们通过几个心理学现象来讲一讲,你应该如何打造有个人特点的朋友圈形象?
1、模仿心态与从众心理
马上要春节了,假设你要去外地旅游,入住酒店之后,你想找个餐馆吃饭。酒店旁边就有一条街,全是餐馆,你会选择哪家餐馆吃饭?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哪里人多就去哪里。如果大多数人都在某个餐馆吃饭,那里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某家餐馆门可罗雀,稀稀拉拉只有几个人,你对这家餐馆心里也没底。
除了旅游在外选餐馆,人们还经常会模仿身边的一些行为。第一次吃西餐,左手拿刀还是右手拿刀? 偷偷瞟一眼旁边桌子的客人是怎么用刀叉的;开车到了一家不熟悉的马路上,路边没有停车位,但是旁边停了一长排的车,也没有被贴罚单--好吧,我也可以在旁边找个空位停;公司里好几个人开始频繁去健身房,你也开始问他们健身卡多少钱一年,甚至开始去试练、甚至请私教。
这些模仿行为和从众行为都很好理解。但有一些模仿心态,它却是反直觉的。
1998年一2004年间,美国国会花了10亿美元,用于全国青少年的反毒宣传,国会的目的很单纯:他们要教育12~18岁的年轻人,让他们抛弃嗑药的习惯。有人开始提出,这样的宣传会不会适得其反,增加青少年的药物使用呢?
交际学教授鲍勃·霍尼克想看看反药物广告是否有实效,他收集了几千名年轻人在观看反毒品广告后的行为数据,想了解这些年轻人看完广告是否会停止吸大麻?
答案是否定的。
这些反毒品广告不仅没有降低大家吸大麻的行为反而适得其反,增加了大家使用药物的频率。12-18岁的年轻人看过广告后不仅没有停止吸食大麻,反而在看过广告之后增加了他们吸食大麻的欲望。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这些广告让吸食大麻变得更加公开了。
夫国百厂
美国音乐业一直为人们不合法的盗版下载音乐而苦恼,行业协会的人在网上警告人们:「在美国,消费者播放的音乐中仅仅有37%是付费的”,并且在过去几年内就有“几乎300亿首歌被非法下载。」
可是这样的警告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本来偷偷盗版下载音乐的人以为自己是小众的、不可启齿的行为,但是当大家知道只有37%的人付费时,付费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像个大傻瓜,甚至会转而去下载盗版音乐。
不要让私人的事情公开化,不要让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公开化,这样可以避免坏事更糟糕。如果别人的错误不具有可视性,尽量减少公开,这样就可以减少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
曾有一位非常热心、努力学习「职场写作」课程的学员问我:
>反馈一个我的困惑,就是课程中或精英群里的点评,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有一篇好文章的时候,老师或大家都会点评和反馈。而有些并不怎么出彩的文章,根本没有任何点评和反馈。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以及市面上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你这里错了,改;你那里错了,改。
久而久之,大家会产生什么心理?--害怕犯错。但是孩子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而且每次再练习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不要再出错,出错会挨骂会被批评。久而久之,大家对学习的态度是恐惧,而不是热爱。
对于新手而言,99%的情况下都是错,指出错误没意义。指出对的地方反而有意义。你只需要沿着对的方式继续努力,你做对的几率从1%到2%到3%然后到99%。
只有不断鼓励对的行为,才会让大家对学习真正热爱,因为你接受到的全是正反馈。
我在给大家的留言中,不超过10条会指出错误――我觉得过于严重必须指出的时候,我指了出来。
我95%的情况下是鼓励好的内容,好的作业。因为这些作业都是公开的,可视化的,我要在所有人看得到的地方鼓励好的内容是什么样子,这样每个人都知道,好内容应该怎么写。在你眼里,我只鼓励「别人的好」,实际上我是把好内容选了出来,告诉「你」,这是好内容。可能不是你写的,可是,是不是你写的,这重要吗?
最后的结果是,我把好内容全都挑出来给「你」看了,还分析了好文章哪里好,为什么好。这是最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在网上收到抹黑,他非常愤慨,说要通过媒体发一份「严正声明」,说那是谣言,子虚乌有。我给他的建议说:你是希望这件事被更多人知道,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他说,当然希望事态能冷却。我说:那你就啥都别说。网上的帖子,没有任何的证据,有辨别力的人不会相信;因为一则谣言就相信的人,你通过一个声明也争取不来,他甚至都不会关心。
一唱、一和才会让事情被关注。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希望传递什么样的朋友圈形象?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美食家?还是科技爱好者?
我一个月只发1-2条朋友圈,大多只是谈论「职场写作」这个课程。年底科技媒体做「知识付费」选题的时候,好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都来找我采访和约稿,让我谈一谈「知识付费」。
让你希望发生的事情可视化、公开化,完全不去谈论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做错的事,事情就对了。
2、调动人们的高唤醒情绪
《疯传》 的作者乔纳·伯杰 (Jonah Berger) 曾专门对《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最热门的文章做过分析,他希望通过对最热门文章分析研究之后,得到被人「疯传」的文章的秘密。
他们请程序员开发了一个网络爬虫,每15分钟扫描一次《纽约时报》网站主页,并完整记录热门文章的内容。经过6个月的数据处理,他们抓取了7000篇热门文章。
点击量高的和转发量高的文章涵盖了很多领域,比如:健康、运动、教育和政治。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类文章比运动类文章受到更多地转载和关注,健康类的新闻比政治领域的新闻更流行,这些文章适合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
但是仅仅分析到这一步,还是比较难让人了解让人有点击欲和分享欲的文章的内在共性都包括哪些。为了进一步研究清楚,他们雇了一批助手,为文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打分。打完分之后,结果很明显:
更有趣的文章比无趣的文章高出了25%的显示次数;实用性文章比相比而言不那么实用的文章多了30%的点击率。
这样的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文章更容易被人分享。健康领域的文章话题一般都是很实用的,大多是关于教你怎样活得更长寿或更轻松,而教育领域的文章话题一般都是小孩的幼教话题,所以比较受欢迎。
接着,他们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情绪。他们很好奇:携带什么样情绪的文章,会让文章的传播量加大?
一开始,他们发现,积极的文章比消极的文章更加受到人们地青睐,人们共享的次数也更高。
可是这样的结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让人愤怒、生气的文章却会引起更多地转发。比如类似「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它显然不是积极的新闻,它引起社会的愤怒,而且这样的事件往往是新闻排行榜中最受关注的文章。
乔纳·伯杰开始感到困惑:文章是否带有积极或者消极情绪,并不能完全决定流行趋势。
后来,他们从心理学上找原因。心理学上除了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以外,还加上了生理唤醒维度的划分。
想象一下,什么叫生理唤醒呢?想象一下,当你听到一场有煽动力或者幽默感十足的演讲时;当你看恐怖电影被吓得手心冒汗,捂着眼睛不敢看的时候;或者当你想象一下,自己即将走上一个千人的演讲台之前时。
在这种时候你的每一种细微感受都可能会被情绪放大,你的肌肉变得紧张,并且你会对每一个细微的声音、每一种极微小的气味甚至周围每一丝细小的变化而感到警觉。你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感知周遭的变化。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生理唤醒。
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会给人带来高生理唤醒,比如:幽默、兴奋、敬畏;但是有一些积极的情绪会给人带来低生理唤醒,比如:满足;
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也会给人带来高生理唤醒,比如:生气、人愤怒、担心、害怕;但是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会给人带来低生理唤醒,比如:满足;
热门的商业电影都会不断在故事中加入幽默搞笑动作这样积极的高唤醒情绪,或者加入民族主义这种激发大家仇恨、愤怒的情绪,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一位创业者或者企业家的朋友圈,更可能体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展现他的激动、兴奋和鼓舞人心;一位社会新闻记者可能会展示很多社会不公的新闻和评论,从而唤起大家的愤怒和生气。
当前市面上很多知识电商平台的宣传手段是唤起大家「不学习就落后」的恐惧和担忧心理,这也激发了很多人学习的欲望。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背后的核心机理,就是因为讲故事能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你想在朋友圈调动朋友的什么情绪?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发一条好的朋友圈,如何让你的朋友圈吸引更多人点赞? 中介绍的方法已经很足够,结合今天的两个核心内容,相信你对自己要发什么样的朋友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