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1、经过一个月的P.E.T.实践,你有没有越来越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呢?分享一两件你对孩子深入了解的过程吧!
是的,学习了PET后会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绪,去了解他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只要他的需求被满足了,孩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下午儿子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搭好了自己想要的积木模型,好几次都把积木拿到我面前让我看,我马上去肯定他,说他搭得积木特别漂亮。行为背后的需求是希望被肯定被看见。
2、今天的“餐桌沟通”,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我和他爸吃饭时说话儿子总是喜欢插嘴,以前不懂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明白了,原来儿子也是为了寻求关注。我们聊的话题不是儿子懂的,他自然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入到我们,也是在寻求归属感。其实大人何尝不是,餐桌上的其他人聊的话题你都插不上嘴,也会觉得很无聊无趣,一桌子美味的东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以后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注意聊话题的时候把儿子也纳入进来。如果确实是重要的事,孩子参与不了的,可以提前跟孩子说明,或者换个时间再交谈。
问题一:孩子吃饭要喂
第一,父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给孩子喂饭,不能接受干脆不要喂
第二,从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父母自身找原因,看看孩子出现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需求解决问题。
从生理上找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可以改变做饭的方法、口味
心理需求: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呢?喂饭满足了他什么需求呢?为什么孩子吃到一半就跑了呢?跑走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呢?
从父母自身去找原因:妈妈可以看下自己,是否有很多的焦虑,对孩子有很多的不信任?当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焦虑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聪明的发现,只要他做那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哪怕这个关注是被骂,那也比被忽略强。所以,你越焦虑,他的行为越会持续。
如果孩子一定要求你喂,不喂就不吃?这个时候谁在问题区?孩子在问题区,倾听他而不是答应他,然后再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来一起解决。
问题二:孩子吃饭喜欢说话怎么办?
从两方面来分析,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在吃饭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孩子没办法参与的话题。———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我们都不说话,或者批评孩子,而是陪伴孩子,关注孩子,谈论一些孩子能听懂能参与的话题。餐桌上的谈话,一定要把每一个人都纳入进来。
如果不愿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说话,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倾听孩子,同时告诉孩子规则就可以了。孩子是很愿意遵守共同的规则的。
夫妻关系。
有时候父母的关系不好,孩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修复父母的关系。
一般来说,孩子身上所谓的不良行为很多情况下都是关系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看下家庭关系中是否有可以调整的地方,然后再来观察孩子。看看孩子有没有因此改变,这是处理孩子问题的一个总的原则。
我们来聊一聊孩子吃饭的问题。
问题一:孩子吃饭要喂
现在最困惑的就是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喂饭的话要很久,能多吃一点,但是自己累,对孩子也不好。他自己吃的话,就只吃菜,吃一点点饭,而且不好好吃饭,吃很久,一边吃一边玩,或者吃了几口就说饱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吃饱了再去玩。
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的确会很着急,也很无奈。喂饭吧,担心对孩子不好,不喂,也担心对孩子不好,所以会有很多的矛盾和纠结。我们之前讲课有讲过,孩子最怕父母纠结,不坚定。当你纠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他会试探界限,会变得挑战。
而父母在纠结的时候,也会很容易发脾气。如果你觉得喂饭挺好的,你喂饭再久也不会很烦;如果你觉得喂饭很不好,不应该喂,可是不喂又不行的话,往往喂不了几口就容易发火了;或者你喂的时候没发火,可是你喂了他居然还含在嘴里半天不咽,那火气就会蹭的上来。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父母的纠结。你要想清楚,你愿不愿意喂?如果你愿意喂,而且觉得喂了也没事,那就是你们的相处模式,也没什么关系。
可是如果你不愿意喂,喂的时候有很多纠结的话,你最好还是不要喂了。而且确实从孩子的发展来说,长期喂饭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喂饭,孩子又不好好吃,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如何帮助孩子:
第一,从生理方面找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原因。
比如,孩子吃饭只吃菜不吃饭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觉得米饭不好吃?
是不是他的身体的确不需要那么多的碳水化合物?
是不是我们的零食吃得有点多了?
是不是菜的口味有点重孩子的味觉被破坏了呢?
找到原因,就可以直接解决了。
比如,孩子不喜欢吃米饭,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让主食品种多样化?
是不是可以在饭菜上搞一些花样?
是不是可以减少孩子的零食?
是不是可以吃得清淡一些?等等。
只要你想要解决,总归是有办法的。
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谁说这个就只能通过喂饭来解决呢?
当然了,这个是从生理的层面进行调整,,很有可能你已经改变做饭的方法,可是孩子还是不爱吃饭,吃几口就跑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下孩子的心理需求了。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呢?喂饭满足了他什么需求呢?为什么孩子吃到一半就跑了呢?跑走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经常吃饭吃到一半就跑去玩,抱回来又跑了,说也说了,骂也骂了,孩子还是经常这样。
后来,有一天,他听到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脚放进孩子的鞋子里,感受孩子的感受”,他灵感来了,坐到孩子的座位上,感受孩子的感觉,这时候他就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跑去玩了。
原来,他们家是一个长餐桌,大女儿坐在妈妈左手边,小女儿坐在妈妈的右手边。小女儿很小,需要喂饭,妈妈侧过身子给小女儿喂饭的时候,大女儿就对着妈妈的后背了。
而玩具区则刚好在妈妈的正对面,而且只要她跑到玩具区,妈妈的注意力就全部在她身上,眼睛看着她,嘴里喊着她回来吃饭,这是多么大的关注!
这是这个孩子吃饭跑走的原因,后来他们调整了座位,让妈妈喂小女儿的时候,脸是对着大女儿的,从那以后,大女儿再也没有吃饭的时候跑走了,因为她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是第二个方面,从心理方面去找原因。
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从父母自身去找原因。妈妈可以看下自己,是否对孩子有很多的不信任?总是担心孩子这个担心孩子那个?焦虑的妈妈她总能找到焦虑的地方,不在这个地方焦虑,就在那个地方焦虑,总之就是不断的焦虑。
当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焦虑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聪明的发现,只要他做那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哪怕这个关注是被骂,那也比被忽略强。所以,你越焦虑,他的行为越会持续。
相反,你不把这件事儿当成事的时候,就啥事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常说,焦虑就是吸引,凡是你所焦虑的,都会增加这件事的发生几率。
比如越怕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越不好好吃饭;越怕没钱的人越容易没钱等等。所以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调整自己的心态,否则解决了这件事情,还会有无数的事情等着你去解决。
这个是从父母方面来讲,可是如果孩子一定要求你喂,不喂就不吃怎么办呢?那我们看下,这个时候谁在问题区?孩子,对不对,孩子在问题区,我们倾听就可以了。倾听他而不是答应他,然后再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来一起解决。
总结一下,解决孩子喂饭问题的几个步骤:
第一,父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给孩子喂饭,不能接受干脆不要喂;
第二,从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父母自身找原因,看看孩子出现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需求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做到了这几点,孩子吃饭不会有太难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孩子吃饭喜欢说话怎么办?
4岁半女孩,吃饭的时候话特别多,爸爸妈妈吃饭时也尽量很少说话,可是依然没有效果,她吃饭时还是话很多。
一会儿喝水,一会儿菜不好吃,一会儿吃饱了,只吃菜,吃个饭得一个小时,每次好话说尽毫无作用,很苦恼。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她吃饭很好,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而在家里吃饭却喜欢不停的说话,那么看起来孩子是有这个自控能力的。可是为什么总是被父母批评,她吃饭的时候还是不停地说话呢?
说明她说话背后是有需求的,这个需求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亲子关系,一个是夫妻关系。
首先,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在吃饭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孩子没办法参与的话题,比如工作怎么样,哪个亲戚又怎么了。孩子想要说话,父母还说:“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如果你是孩子,感觉如何呢?这就好比你在公司聚餐的时候,同事谈论的话题你完全不懂,你想问一句吧,他们还说:“我们说的你不懂,不要随便插嘴!”你这时候是不是很委屈,很愤怒,一点归属感都没有?
孩子也会这样,餐桌上本来是大家平等交流的地方,结果父母非要搞成一个小团体,把孩子排除在外,孩子能不捣乱吗?他不捣乱,如何得到你们的关注和陪伴?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我们都不说话,或者批评孩子,而是陪伴孩子,关注孩子,谈论一些孩子能听懂能参与的话题,比如今天路上看到了花开了,看到小猫怎么样了,遇到什么好玩的事儿了等等。你要和爸爸谈话可以,但是不要在餐桌这种其乐融融的时候两个人谈,餐桌上的谈话,一定要把每一个人都纳入进来。
有一些家庭会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不愿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说话。那也没关系,如果真的是这样,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倾听孩子,同时告诉孩子规则就可以了,孩子是很愿意遵守共同的规则的。
第二个方面,夫妻关系。
有时候父母的关系不好,孩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修复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冷战,在餐桌上谁也不理谁,可是如果孩子捣乱,父母就会齐心协力批评孩子,也不吵架也不冷战了。所以,孩子会越来越挑战,因为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在一起。
有人说,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不知道我们关系不好,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去朋友家,如果朋友俩口子刚吵完架,就算他们装出笑脸,你会不会感觉到气场不对?朋友都这样,更别说孩子了,他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能不知道父母关系如何?
一般来说,孩子身上的所谓不良行为很多情况下都是关系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看下家庭关系中是否有可以调整的地方,然后再来观察孩子,看看孩子有没有因此改变,这是处理孩子问题的一个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