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姨娘”这一节既体现了英子父母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也烘托出了英子天真无邪却不失聪明机智的一面。在小英子父亲的好客下,“了不起的新青年”德先叔和八面玲珑的兰姨娘先后住进了家里,为原本就“人丁兴旺”的家里增添了更多的故事。虽然一开始母亲会和父亲说:“别说咱们来往的客人多,就是自己家里的孩子佣人也不少,总不太好吧”,最后总归还是听父亲的,也会默默地做好每一桌饭菜,打点好上下,让客人住得舒服。
只是家里人多了,总会生出一些其他的事情。“英子,你再挑一件给你兰姨娘,你知道她喜欢什么颜色吗”英子父亲如是说。“我也真不懂妈为什么忽然跟爸生气,直到有一天,在那云烟缭绕的鸦片香烟中,我才闻出了那味道的不对。在吞云吐雾里,兰姨娘的手,被爸一把捉住了。”,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英子发现了她的父亲对兰姨娘生出了喜爱之情,自己很是难过,也觉得母亲可怜,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告诉母亲的冲动。英子觉得总归还是得做点什么,让兰姨娘离父亲远一些,让父亲打消了那危险又愚蠢的想法。母亲在闲聊中也对英子说过“她们是刮男人的钱、毁男人的家的坏东西”(可以看出母亲对兰姨娘类似出身的人是有一些偏见和鄙夷的),英子更把一开始喜欢兰姨娘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又恨,又怕。
有主意的英子暗暗地在心里揣着一个“小计划”,除了平时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兰姨娘和父亲接触,还暗中当起了德先叔和兰姨娘的“媒人”。虽然英子不喜欢德先叔,但是为了计划能过顺利实施,便在兰姨娘面前不动声色且卖力地夸赞德先叔:是在北京大学念书的学问人,是顶、顶、顶新的新青年,很了不起!希望借此引出兰姨娘对德叔的好奇心,留下好印象,顺便暗暗踩低兰姨娘的身份。“她说,你的眼睛很神气,戴着眼镜很有学问。”英子也故意地向德先叔说着兰姨娘对他的赞美。“德先叔夸你哩!”,他跟我说:“你那个兰姨娘,很不错呀!”。在这一来一回的“巧舌”攻势下,机灵的英子发出的“糖衣炮弹”就像一只只仙雀迂回于德先叔和兰姨娘之间,使二人互相渐生好感,有了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想法。事实上二人并没有直白地说过称赞对方的话。在一次逛莲花灯的时候,德先叔和兰姨娘相谈甚欢,之后德先叔借着送给兰姨娘书看,暗暗传达情愫,二人感情便不断升温。最终英子的“小计划”圆满成功,德先叔和兰姨娘决定在一起后,便告诉了父亲,一起道别离开了。
两位朋友都走了,对于父亲来说突如其来,也更感落寞。只是在他们临走前,以哥哥的身份嘱托了二人,“我这个人最肯帮朋友的忙,最喜欢成全朋友,是不是?德先,你可得好好待她呦!她就像我自己的妹子希望呦!”又转过头来向兰姨娘说:“他要是待你不好,你尽管回到我这里来。”除了做这一翻最后的嘱托,父亲也不能多说什么,更无法做出挽留。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数不清的过客闯进来闯出去,最后只留下一段故事或者一个物件,证明他们来过。那些重新出发的过客,也会带着曾经美好的、奇妙的、甚至不太好的回忆继续赶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唯有回忆将其定格。
“驴打滚儿”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之一,宋妈给英子买来吃过。虽然这个章节主要是记叙宋妈的故事,却没有直接用宋妈来命名,是为了和前篇“兰姨娘”有所区分。宋妈是英子家的奶妈,由于英子母亲频繁生育,她也就在这个家长久地工作下去了。乡下生活本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再加上宋妈的丈夫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经常会打骂她,一气之下便离开乡下,自己当去奶妈赚钱了。
“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儿牙,怎么这么难看!”这是英子对宋妈丈夫的第一印象,在书中便被称呼为黄板牙儿了。宋妈将一儿一女留在了丈夫身边,但是好吃懒做、毫无出息的黄板儿牙怎么可能将孩子照顾好呢。每过一段时间黄板儿牙便会赶着驴过来看宋妈,其实是来拿生活费的,也总会带来许多自家种的大花生、大醉枣之类的送给英子的父母。驴子总会被拴在英子父亲种的花草旁边,饿了便会卧在地上高叫,看见黄板牙儿拿吃的过来,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又给踩到两三棵。其中写的驴子翻滚起来的场景也点了题“驴打滚儿”。每次黄板儿牙把驴子栓在院子里,都不乏有这个场景,再加上宋妈曾给英子介绍过“驴打滚儿”这个小吃,用多次出现的小细节来作为题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她嘱咐她丈夫许多话,她的丈夫说:“你放心吧。”,“您要能回趟家看看也好,三四年没回去啦!”,“打今年个儿一开年,我心里就老不顺序,做了好几回梦啦!”,“英子,他准比你高,四年了,可得长多高呀!”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宋妈很久没有见过儿女了,再加上对丈夫脾性的了解,总归会担心孩子的生活状况,是否吃得上饱饭,是否穿得上干净的衣服,重要的是是否身体健康。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憧憬着孩子长大后的模样,为孩子的以后计划点儿什么。
只是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尤其对于穷苦人来说,更为沉痛,是悄无声息的沉痛。宋妈的儿子“小栓子”很久前就已经死了。“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准是小栓子饿了一天找他要吃的去,给他轰出来了。不是上草棚,走不到后坡的河里去。”,“小栓子掉在水里死的时候,还不会放牛呢,原来正是你妈妈生燕燕的那一年。”表述直接,也很悲哀。几年的操劳和关爱都倾注在了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然而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得到悉心的照料,甚至于儿子失去生命的消息也是很久后才知道的。“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吧。”充满无奈的言语,但是更显悲哀。这里不仅体现了黄板儿牙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就连辛勤劳碌的宋妈也不是很重视女儿,更加映射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宋妈两个儿女的凄惨命运,让人不禁思考父母责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文中的时代背景是穷苦百姓众多,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的年代,可以说宋妈的故事是当时绝大部分贫穷家庭的缩影。父母本身就没有接受过基本的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要么像黄板牙儿这样在乡下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要么就是宋妈这样靠体力活忙忙碌碌操劳一辈子。“那么他也上三年级啦?”我问。“乡下人有你这好命儿?他成年价给人看牛哪!”,即便有想法供下一代读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底层的穷苦百姓想做的一些事情,看起来再简单的,对于他们来说都难于登天。
在过去的年代,对儿女的哺育和培养更多的是无奈和心酸,再加上落后思想的束缚,便更显悲哀。然而处在新时代的一些父母,也并没有好好珍惜当今社会的便利,没有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节奏。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和引导,甚至于作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错误示范。家庭暴力、吵架离婚、父母的不良嗜好,缺少基本的关心照顾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甚至会伴随其一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再也不是小孩儿了。母亲对英子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英子的父亲病倒了,无法亲自来学校看英子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英子?”,“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闯练,闯练,英子”。英子父亲在病中期间对她说过的每一句话,好像都变成了深深的嘱托,英子是家里面最大的孩子,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下面还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父亲希望英子在没有他的以后,能做一个坚强的、可以扛起生活重担的大姐姐。当英子拿着小学毕业文凭赶回家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他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英子的爸爸已经去世了,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英子的毕业证,还没来得及看英子最后一眼。
总有一些人,他/她还未成年,还未经历足够的人事,学到应有的技能,却要收敛了孩童的稚嫩,去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就像是一夜长大,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还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也要硬着头皮走下去。硬要在弱小的心头浇筑上一层厚厚的钢铁,免不了被灼伤,被炼化,只不过一旦扛下来了,那便是刀枪不入。忽然想起了曾经小姑对我说的话:“涵涵,你知道吗,你很小的时候特别调皮,谁也管不住你。可就在你爸爸去世以后,你变得越来越乖,什么也不闹、也不说,乖得让人心疼。”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很小还没有记忆,还是因为自动屏蔽了嚣张拨扈的自己,我的记忆只从那个害怕给家里惹麻烦、生病了就死扛,不爱说话的瘦弱身影开始。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也早已长大,努力把握好现有的生活,让自己更好,让未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