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问题,你还记得去年读过哪几本书吗?讲了些什么还有印象吗?
这个问题我问过我自己,很遗憾,苦思冥想,我大脑竟一片空白。那么更大的问题就来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读书有什么用,我的生活有因此而改变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我看起来的努力和大把的光阴竟一文不值?
晚上抽空看了《精进》,里面关于知识解码这一章解答了我的疑惑,对如何有效阅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三类人拿到步步高点读机的反应以及背后的关注点。
第一类,我们称之为孩童型。想象一下小孩子们拿到步步高点读机会干什么呢?对,哪里不会点哪里!他们会好奇这个东西能讲什么,说什么,有什么故事和知识呀在里面。
第二类人,我们称之为家长型。家长拿到步步高点读机会考虑些什么呢?想象一下我们爸妈为我们买玩具的场景就明白了。他们会考虑性价比,安全性,以及对我是否有教育性,钱不能白花呀对不对。对家长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点读机背后所能产生的价值。
第三类人,我们称之为工程师型。想像一下,步步高点读机的设计师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一些表面的价值了,作为设计者,他们更关心这个产品内在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如何组合才能使这个产品的性能最优,最好用。
对于这3类人的关注点有了一个形象的理解之后,我们再反过来看我们阅读的层次,就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同一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了。
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个信息码的话,那么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想当于在解码。对于孩童型的阅读者,他们关注的是书本身传递的信息,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什么?而对于家长型的阅读者,他们更关注书传递出来的价值,我如何才能应用作者介绍的新方法,新知识。也就是说,关上书后我能怎样行动。如果说前两者解码属于接收型,那么第三类解码者更像创造者,他们会以一种探究重组的心态去解码。他们更关注书背后的结构以及呈现形式,為什么这种呈现形式能吸引人,换一个主题,我如何去实现。
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而这三类的阅读者也是逐级递减的。
第一类阅读者就像是信息的搬运工,知识虽然搬的很辛苦,但只是在转移而已,并不是自己的。第二类阅读者像实践家,他们能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相关联并产生价值。这有点像我在拆书帮学习的读书理念。他们提倡的一种阅读法叫RIA阅读法。R就是对文本的阅读,I指经验激活,将书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关联,进而催化A(行动)。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模式。第三类阅读者呢,像审美者。他们会深入研究书背后的逻辑以及呈现形式,这种类型的解码需要的思考的很深,但一旦他们解码成功,他们能很灵活的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各个方面,而不局限于书本本身。
知道了这三层解码模式以及深层解码的优良性之后,作为浅阅读者,想要学习怎么深入解码,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策略呢?这里有三个小技巧提供给大家。
第一个技巧,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关注结论,还要关注过程。
比如一本小说,除了关心主人公的结局之外,我们还我要思考,為什么有这个结局,作者是以怎么的逻辑和情感推动让这个结局发生的。对于议论文,我们除了看结论以外,还要进一步关注支持结论的论剧。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能了解知识的全貌,而只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你才能和知识有交融,而不仅仅只是在搬运信息。
第二个技巧,除了做归纳,还要做延展。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读书技巧就是做思维导图。这个我也在做,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将书本的大致要点总结出来,即使整本书的结构被梳理的很好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东西还是会丢失。一本书除了清晰的骨架能传递给我们很好的逻辑之外,书本的一些细节和引入部分也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所以除了归纳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拓展,书中所提到的应用情境我能应用到其他地方吗?一旦你开始这样思考,不但书的理解会增强,你还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慢慢的,就有自己的模式显现,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在书外学习的东西。
第三个技巧,除了比较相似,还要比较不同。
我们脑海中有着一种很好的解码模式,就是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一旦很相似,我们就很放心,因为这代表着之前的知识是正确的,无需校正和修改,这也是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关注相同点的原因。但这样容易让我们失去发现新模式、新知识点的机会,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得不到更新和扩展。所以在解码的时候,除了在共同点的比较中发现知识的内核之外,还要通过比较不同来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
法国科学家彭家勒有一段说的很好,“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最引入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具有启发性。”而一本书能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正是那些能唤起我们灵感的东西。
关于阅读,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一个阅读阶段,在解码之前,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别忘了自己為什么阅读,如果只是单纯的放松,不用这么复杂,简单的阅读就好。但如果是想透过书本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自己的话,奉劝你,不要轻易的翻开一本书。要么认真解码,做有输出的阅读,要么不读!看似努力却又无效的阅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慢性自杀。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只是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