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眼看小说创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作家编辑部主任 赵 萍
(现场记录整理,发布后经本人审核修订)
一、简介人民文学出版社沿革
谈到那栋几成文物的老楼,早年在走廊上随便挂的就是黄永玉、黄胄等大师的画作,还有巴老曹的书信手稿也是随意摆放,现在市场上那么高价钱,一幅至少几百万,只好取下来珍藏。(哎呀,到北京,一定要去看看。)
二、作家自然来稿审编
1、建议做一些短篇小说语言训练,对文体有把握,慢慢进入中长篇。苏童老师早期向很多家杂志社投稿,但经常被苦逼地退稿……(直到当上《钟山》编辑,直到《妻妾成群》被老谋子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风光一时无两。苏童后来不无骄傲地写进了创作谈,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写了大量短篇,就是基本功训练。试想,如果我连杂志都没发表,出版社怎么会给我出书呢?小说家就是一个木匠。不能一开始就打柜子,要先从凳子开始做起。(最后打出镂空金丝花窗,乃至西门大官人的南京拔步床。)
2、长篇小说蕴含极其丰富的东西,不管年纪大还是年龄小,必须身体好,非常有耐力,经得起折腾。毕飞宇老师是喜欢健身的,每天都坚持去做。(毕帅哥就是文学界的彭于晏+吴亦凡,长得帅也就罢了,还能hold住光头,满身腱子肉,练家子块头,活像西北响马。他还写过一篇散文,大概是说留長髮麻烦,隔不了两天就用刮胡刀推一遍,光头光头就是好。)葛亮《北鸢》甫一上市就爆红,他每年暑假写一阵子,写了七年才完成,每次都要重新进入小说情境。书写完之后,在期待成书过程中,没有投入下一个创作任务,尽管身为香港大学教授每天忙得很,心里却有无事可干的恐慌,于是我建议他去健身,书出来后要跑很多场子签售,慢慢形成庞大的读者群。作家也要有运动员的体魄,这点十分重要。(病秧子写不了大部头,一不留神写废了,比如烟鬼路遥,比如我的男神王小波。)又讲了毕飞宇的梗:在胡同遇上一个带金项链的看起来比较凶悍的家伙,我倒车过程中擦碰了他的车。我这么柔弱,肿么办?好怕怕。毕老师从后座不慌不忙出去,说,“兄弟,没事吧?”那家伙一看毕老师是彪形大汉,讪笑,“这位大哥,开车哪能不磕碰呢?得嘞,您走先,有保险呢!”(全场爆笑)
3、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有两个标准:一是厚重的、广阔的、飞扬的、灵巧的等各种风格都可以,但必须文风是沉甸甸的,水准要比一般作品高;二是有创新,塑造了别的作品没有的人物,或者有别人没有的语言特色,反正是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比如王朔小说语言有颠覆性,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独树一帜。(时过二三十年,王朔小说依然好看,汪曾祺的文字已成经典,所幸他们都是我阅读趣味的基石。)
4、写作资源和题材的问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写作资源,就看你怎么发掘和表现,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资源都是一样的。张悦然说,当一个人过完童年的时候,写作资源就已经够了。通过关注现实和历史,找到打开自己的方式与途径。使命感可以不是那么强,有些事物注定会在某一刻击中某一个人。(身边即富矿,打开自己,打通经脉。)
范稳老师《水乳大地》,他花几年时间采风,一年时间看书,他称为“接地气”。藏区有一个教堂,坟地上有两个墓碑,有两个传教士被杀,小说的接入点被找到,站在那儿,感觉上帝之光照耀头顶。这是一部足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对待资料库,不见得都用得上,在某一刻可能被触发,有了通灵或通感的东西。
5、在日常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在落日和旧鞋子中发现小说之眼。(那就是一束光,那就像手握火焰。)路内写了六七部长篇,创造了一个叫路小路的,就是工厂青年典型。不同年龄需要不同的沉淀,《慈悲》9万字,却写了五十年,工厂中形形色色人物和故事。
当你发现非虚构写作,在求真过程中会抵消文学性,那就只能用虚构文学形式——小说,好小说更具普遍意义。
特种兵、北漂的故事,有的作者亲自经历,写成小说反而会走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生活逻辑不等于小说逻辑,小说叙事需要作家的文学语言,嘴巴和笔端隔着千山万水呢。如,贾樟柯《三峡好人》的电影语言,从内容取材、结构安排,演员选取,无不体现出纪实性,让人觉得出现什么镜头都是合理的。
真实世界里,人作为个体是非常渺小的,但在小说里,你的人物个体是无限大的。真实事件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小说中,那会看着非常假的,比如北漂女孩有一个比他大九岁的男友,她的婆婆很坏很奇葩,二元对立就很可疑的,扁平化的小说人物,让整个小说都很low。
推荐约翰.威廉斯《斯通纳》: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从一段平庸进入另一段平庸,探究写作内在视角和个体逻辑。
作家不要痴迷于讲故事,嘴和手之前隔着千山万水,少说多看多悟多写永远是对的。
6、关于作家的主题意识。
主题先行,从概念出发代替从生活出发,你的文章会看起来生硬、乏味。主题在前在后,并不重要,而在于文本质量,有没有实现主题的能量。小说的基本要素要完成好,人物塑造,故事推动,叙述语言,价值取向等等。
“在绝对正确的‘正义’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所宣扬的革命的必要性是悖逆的,而经典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也是悖逆的,如《红与黑》《廊桥遗梦》。)
毕飞宇《相爱的日子》,两个人来酒会蹭饭……两个冒牌货上床了,最后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非常沉痛的绝望。暧昧、取暖,沉静地叙述故事。物质在选择人,在淘汰美好情感,处在其中的人却习以为常。(赵老师的复述眼含泪光,也让众学员不禁颓然哀伤。)
好作品应该通过表象直达背后的意义,小说家可以自我但不可以特别自我,对别人有同情心,你的悲悯、体察和感悟,进入不同人物的生命,按照人物逻辑去完成叙述,不同人群中价值观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这真是写作的兴奋点。)
你是不是不写就会死?是不是愿意去表达,要坐下来有耐力地去写。(你真的准备要用毕生精血与文字死磕吗?我早就发现除了码字,我什么也不会干。假如给你一个亿,让你终生放弃写作,不能阅读,不能码字,你愿意接受吗?来吧,跟魔鬼做交易吧!)
7、关于类型写作
江南《此间少年》《缥缈录》《九州系列》
网络作家的篇幅很长很长,玄色,猫腻《择天记》(比索尔仁尼琴的《红轮》、张炜《你在高原》,《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长河小说”长得多,却有那么多脑残粉追,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海岩“警匪+爱情”,自黑自嘲
如今又出现大IP写作
文学回潮,从数据上来说,小说是这样的。非虚构的也不错。
各位,长篇小说是一个人的征程,别人爱莫能助的,真的是这样。
(美丽的赵老师,知性优雅的代名词。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三天没读书了,此时居然没有任何负罪感,你就已经堕落了,滑向平庸了。不是说阅读与码字本身特了不起,而是写作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更不会完全屈从这个操蛋或丰盈的现世,你还有所追求,你还在摆脱奴役,你还在负重前行,你还知道要有所担当,你想做一个追风筝的人,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建立另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抵达完美世界。)
记录人:程文敏
注:括号内乃是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