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学东西,学什么会什么,而你却效果不佳?别人考试总是能拿高分,而你却徘徊不前?你一定想知道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本《学习之道》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一、基本信息
书名:学习之道
副标题: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作者:[美]芭芭拉·奥克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阅读&购买建议
1、适合
- 所有中学生、大学生及一切需要面临考试压力的同学;
- 尝试掌握学习“元技能”,转化为“知识增量”的人;
2、不适合
- 钻研文学、政治、历史等文科问题的同学,不是说这本书完全不合适,只是这本书应用范围可能不是太广;
三、优点
这本书的作者可谓是学渣逆袭的励志典范。当年一个文科生,逼着去学数理化,然后结果居然给她研究出了一套学习方法论,后来还成了工程学博士当了教授。作者在这本书里,还是提到了蛮多干货的。
1、思维与记忆
这本书的前1/3主要就在讲这个,也是后续论述的基础。作者提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思维方式: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一个让你精神集中于脑中已经形成的紧密关联事物,一个让你的学习有深度和创造力。作者告诉我们两种思维方式要切换着来,避免进入思维定式。至于如何切换,书中有细说或看本文后面的读书笔记。
人的记忆方式也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形成的是暂时的工作记忆,我们的目标则需要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主要手段就是“提取练习”,这个“提取练习”也是本书的重要概念与学习手段。
3、拖延
拖延这部分,作者主要从习惯的角度去阐述解决方案。作者倒是把拖延的成因讲解的挺透彻,每次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就会逃到那些让你更开心的事情上。作者提到解决拖延四步骤: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如果你对拖延的应对有一定经验,这部分可以快速掠过,如果你还是被拖延困扰,不妨听听作者的建议。
四、缺点
1、书名太宽泛
英文原版是《A Mind for Numbers》,副标题也写的很清楚《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这本书的面向人群再清晰不过了,就是解决理科学习的难点,应试需求很强。但是这本书引进国内之后,就偏偏翻译成了《学习之道》,企图笼络大量吃瓜读者,可能是因为作者当时在Coursera开了一门课叫《Learning how to learin》,就是讲学习方法论,所以国内就直接翻成了《学习之道》。说实话我当时也是看到这本书名才感兴趣下的单,以为是本学习方法论万能书。看了之后才知道更针对理科学习。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买回来发现大呼上当哈。
2、知识层次结构不清晰
这本书主要分为这几个大块:思维方式、组块、记忆力、自学、心灵之眼、拖延、考试。但是,你从这本书的目录里,根本看不出有这样的结构层次。作为一本实用类的干货书,内容的编排理应是要遵循金字塔原理的,这样读者容易纵览全书,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重点阅览某一部分。这点上作者做的不够好。
可能是作者为了贯彻他提出的“穿插学习法”,就把各大块的内容有意穿插讲解。但是刚拿到这本书的读者,看着目录肯定是一脸懵逼呀。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作者在前言里做一下提示。
五、学习笔记
总结一下,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学习的好的法则以及不良习惯。具体如何执行,大家可以把书买来细读。
1、好的学习法则
- 运用回想;
- 自我测试;
- 对问题进行组块;
- 间隔开重复动作;
- 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 注意休息;
-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 专注;
- 困难的事情先做;
- 心理对照;
2、坏的学习法则
- 被动重复阅读;
-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
-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
-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闲聊;
-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
-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
-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学的足够深入;
-
睡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