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01 内容概述
你幸福吗?这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几乎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也都试图用各自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今天,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变得更焦虑和抑郁。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比过去更幸福。
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想一想,你是否常常会在出身、学历甚至容貌等方面,在与他人相对比中感到自卑?你是否会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又是否常常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嫌恶自己、讨厌自己?你是否常常想要改变,但又不知道何从下手?有时回想过去的一些不幸经历,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它、挣脱它?这林林总总的许多人生难题,都是我们在追求人生幸福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如何解决它们呢?相信阅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得到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岸见一郎原本是一位哲学家,在思考“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到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的阿德勒的思想,并深感认同,此后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并帮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幸福。而古贺史健则是一位擅长于对话体裁的作家,无意间偶遇阿德勒的著作后,被阿德勒的思想魅力所折服,并想把阿德勒深邃而实用的思想呈现给更多人。
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这两位作者对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的精华提炼,并从中整理出的一套人生哲学。他们采用了古代先哲常用的对话式体裁,通过一个“哲人”与“青年”的精彩辩论,教导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怎样斩断过去的沉重枷锁,应对纠结的人际关系,从当下的生活中洞察人生的意义,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获取幸福人生的金钥匙。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书中那位青年,一起去聆听智者向我们揭示的人生幸福法则吧。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解读阿德勒心理学,向我们生动地阐述了获得幸福人生的方法,他将之称为“勇气心理学”,并告诉我们,想要追求幸福,自己先要做出改变。想要改变自己,我们应当先改变旧有的认知方式,不再一味地寻求不幸的原因;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人生一切的烦恼都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而人正是在此之中才产生了“自卑感”,以及由此而来的烦恼。最后,通过对阿德勒理论的整合,书中指出我们需要直面“人生课题”,并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人生的本质,真正获得勇气去追求幸福。
2 人生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那么,我们就先来谈谈最艰难的第一步,那就是改变自己。
人的天性都是懒惰的。如果可以,相信大家都是希望自己啥都不用干,就能过得很幸福。但作者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幸福的人生,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尤其是斩断过去的心理枷锁,即正确认识过去与当下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步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说这个很重要呢?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决定了现在的人生。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的痛苦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所导致的,所以疗愈这种痛苦的关键,在于指出过去导致不幸的经历。但是这种“原因论”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导致我们会趋向认为,人的不幸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不幸已经发生了,它所导致的后果也已成定局,所以人也就无法改变了。但是阿德勒明确反对这一点,他告诉我们,过去的经历并不会决定我们现在的人生,真正能决定我们人生的,恰恰是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换句话说,决定我们人生的,并不是那些过去的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经历。这一点正是阿德勒的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阿德勒并不是说,我们过去的经历不会对人造成影响,影响当然是必然的,但是,是否让它决定我们的人生,却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常常让这些所谓的不幸,左右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并不是因为有痛苦的经历,而是因为想要达到因为“不幸”而实现的某些目的,所以才让自己不幸。
这听起来有点绕,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有什么人的恋爱无论谈多少次,每次的经历都差不多。一开始你侬我侬,一切都是美好的,他说话风趣,做事负责。但是,当过了热恋期之后,对方就开始有问题了,比如他话太多了,做事爱揽责,大男子主义。这些事情,让你觉得反感。这个时候你开始感觉自己不幸福,进而提出分手,理由正是指责对方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有时不是因为对方改变,而是你的目的改变了。也就是说,当你过了热恋之后,产生了没那么喜欢对方的想法时,无论怎样,你都能从对方身上找到缺点。阿德勒将其称之为“外部因果律”,换句话说,我们只是为了逃避自己目前的状态,所以才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
再举一个例子,许多与外界存在交流困难的人,之所以逃避各种人际关系,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阿德勒认为,他们正是因为怀着“不要喜欢自己”这样的目的。如果你也存在这样的心理倾向,可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因为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他人轻视或拒绝你,你可能潜意识中就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我只要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所以也就不会受伤了。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开始厌弃自己,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一旦你遭受他人的拒绝以后,你就可以安慰自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别人才会不喜欢我,还可以说,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别人说不定就喜欢我了。事实上,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缺点可能并不重要,如果不看破自己的这种“目的”,就会一直厌弃自我,这当然也就不可能感到幸福。
总而言之,我们其实不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是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才导致自己感觉不幸福。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相信:改变是可能发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看清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并转换思想,用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看待问题。
我们知道,人人都想要变得更好,然而,人又为什么千方百计地想要实现不改变的“目的”,为什么恐惧改变呢?作者进而指出,其实我们并不缺乏改变的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即使对现状的生活并不满意,但他们又担心一旦选择做出改变,自己可能会难以应对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比现在的生活更糟,所以他们宁愿保持现状。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部经典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大家都看过,影片里有个配角叫老布,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虽然监狱生活的条件并不好,但老布习以为常。当监狱长告诉他,他很快缓刑释放,离开监狱的时候,老布不但没有因重获自由而感到高兴,反而茫然无措,几乎精神崩溃。出狱之后,他始终不能适应监狱外的生活,最终选择了自杀。事实上,很多人都像电影中的老布一样,被束缚在过去的舒适区当中,即使感到自己的人生不幸福,也不敢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生的不幸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事实上,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决定了现在的人生,看清自己的选择背后的原因,试着去转换思想,开始改变。有时候,人就是想要利用所谓的“不幸”,来达到某些目的。进而,改变意味着要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不知道新的生活会遇到什么事情,所以我们本能地感到不安、害怕做出改变。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得到更幸福的人生,就要试着去加强获得幸福的勇气。
3 课题分离
可能有不少人听完上面的话,觉得,好啊,为了我的幸福,我愿意做出改变。可第二天一上班,沉重的工作,一与人交往,令人窝火的领导,就又开始觉得自己过得好不快乐啊,好像改变也没什么用吧。所以说,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际关系中会存在竞争。竞争一词,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也就是说,人们出于想让自己取得进步的目的,而给自己设定一些远大理想或者宏伟目标,并努力争取实现这些目标。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感。
当然,人们追求优越性的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感,是可以转化成让自己继续努力和进步的动力的。但是阿德勒指出,我们需要警惕自卑情结。它与自卑感不同,所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不能成功的理由或者借口。
举例来说,生活中有人抱怨,认为自己在公司得不到重用,都是因为学历不如别人高,长得不够美,嘴不够甜。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其实是由于不愿意真正付出努力,来让自己取得进步的缘故。换句话说,他们只是用这些理由来安慰自己,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客观原因,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
有自卑情结的人,因为没有勇气通过自我努力来改变现状,但又不能忍受强烈的自卑感的折磨,于是往往会发展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优越情结,也就是,让自己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当中,让自己看起来很“优秀”。优越情结有一种很常见的表现,那就是权势张扬,也就是把自己和权贵人物、名牌商品等东西结合在一起,以抬高自己,显示自我优越性。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人,他们在酒局饭桌上高谈阔论,对行业大佬的轶事趣闻都如数家珍,仿佛十分熟络。他们将这种事情作为自己优越的资本,说到底,他们其实正是因为极度自卑,才要故意张扬这些事情,炫耀自己好像很优秀,和这些大佬们一样。
那么要摆脱这种自卑和虚假的优越感。就要意识到一点: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竞争,而要不断超越自我,
前面我们提到,人都有追求优越性的心理,但是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性”,并不等同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超过别人或者说踩着别人往上走,如果一直抱有这样的心态,那就永远无法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输赢,而输赢的结果,又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到自卑情结或者优越情结当中。
比方说,小时候父母会拿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长大以后,我们也会暗自与别人较劲。如果我们听说大学时混的不怎么样的同学,通过创业,已经积攒下丰厚的资产,那我们就可能会感觉自卑,而如果我们听说班里那个成绩非常好的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那我们的心里也不免会产生优越感。
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这种充满竞争的人际关系中,那就会不自觉地把周围的人都看成是竞争对手。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失败者,我们不得不疲于奔命,自己也不自觉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当中。这样一来,即使我们能够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我们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因为我们永远都把他人视作比赛对手。
作者所说的,不要与他人竞争的意思,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走在互不干涉的平面上,我们不断前进的价值,并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是为了超过昨天的自己。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与世无争,那我们就能真心为他人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也愿意对他人的困难施以援手。换句话说,周围的人将不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我们的朋友。这样,我们眼中的世界也会不一样。我们的心境也会阔达得多。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很难。我们总是忍不住会和其他人去比较,陷入人际关系的羁绊中,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呢?阿德勒希望我们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个观点乍听起来令人吃惊,但是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认可,那就会按照别人期待的样子去生活,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别人的人生。
我们常说,人应当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其实,我们很容易能分辨哪些事情,是别人期望我们去做的,但真的做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际上非常难。因为迎合他人的期待,走在他人安排给我们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感到安心,不用为“该如何生存”感到迷茫,即使这种选择是“不自由的”。因此,阿德勒指出,与其说我们是被他人限制,所以才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倒不如说,其实我们更多地是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选择了牺牲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阿德勒说,我们要真正过上想要的生活,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具体怎么做呢?为此,阿德勒向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课题分离。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所谓人生课题,就是指我们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自己干涉了别人的人生课题,或者自己的人生课题被别人所干涉。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正确分离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改善。
首先,我们要考虑这是谁的课题,或者说,做出某种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应该由谁来承担。认清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要学会不对别人的课题横加干涉。比如说,孩子选择了文科,最终影响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学习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人生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可能有人不理解,教育孩子,难道不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吗?不少父母认为,学理科才能更好找到高薪的工作。但阿德勒并不是主张父母完全不管,放任自流。父母应去了解孩子内心想法。进一步说,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学文科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课题,如果他后来发觉文科并不适合,父母应随时会给予他帮助。但在孩子没有求助于父母的时候,父母也不应对孩子的选择进行插手和干涉。
分离“人生课题”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亲子关系中,更应该应用在一切人际关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人生课题背在自己肩上,或者是自己的人生课题被别人所干涉。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之间的界限分清,并把别人的人生课题,从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割舍掉,那我们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轻松自由。
好了,通过上面的讲述,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应该怎样摆脱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烦恼了吧。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人际关系中的竞争造成人生的烦恼;接着,为了避免这些烦恼,我们不要和别人竞争,而要不断超越自我;最后,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还要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自由。
4 共同体感觉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改变自我,也学到应该怎样从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接下来,在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课需要学习,明白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
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用课题分离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烦恼,但是,课题分离并不是终点,而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换句话说,课题分离并不是让我们远离人群。因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共同体感觉”。而这对于获得幸福的人际关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指把周围的一切都看作一个共同体,并通过为共同体做出贡献,而找到自己人生位置和人生价值的状态。阿德勒所提出的共同体,不仅仅指家庭、单位、国家,更加广义的概念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整个宇宙在内的一切。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理解,那就让我们缩小范围来看,最小的共同体,就是我和你,换句话说,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是一个共同体,为了更好地理解共同体感觉,我们先以这里为起点进行研究。
阿德勒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共同体感觉,我们先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说,不能把自己当成是共同体的中心,而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回避自己的人生课题,而是要积极主动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到共同体当中,从而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共同体中得到自己的归属感。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那么具体应该做呢?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要建立共同体感觉,要做到三点,一是自我接纳、二是他者信赖,三是他者贡献。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一一来说明一下,所谓自我接纳,就是让我们接受那些人生里不能改变的事实,然后拿出改变的勇气,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好。换句话说,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最真实的自我。
接着,我们还要学会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做到他者信赖。阿德勒所说的他者信赖,是指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连信赖别人都不敢,那又怎能与别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呢?
最后,在我们能够做到把别人看成自己的伙伴而不是对手之后,我们还需要做到他者贡献,也就是对别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样,我们也能在共同体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共同体感觉。
说到这里,作者对幸福下了一个定义,他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贡献感。这就是说,我们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方式,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并获得归属感和贡献感,就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由此获得幸福的人生。
但是,也许有人不能认同这个观点,难道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吗?难道我们不能靠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梦想,来获得幸福吗?在这里,阿德勒提出,我们应当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会有追求优越性的心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事实上,平凡并不等于平庸,甘于平凡,也并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登山,而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登上山顶,但是,在登顶之前,我们爬山的所有过程,难道都不是真正的人生吗?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个点的连续。简单来说,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连续的刹那组成的。而我们就是活在这无数个“此时此刻”当中。打个比方,人生是一场远行,旅途中的每一个刹那,我们都在努力朝着目标赶路,同时也感受着每一刻美妙时光。不管我们最后能否抵达那个终点,路途中那些平凡而美好的刹那,共同组成了我们充实而丰盈的人生。即使是那些成功抵达目标的人,也是在经历了一个个刹那之后,蓦然回首,才发觉自己原来已经走了这么远。
讲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阿德勒向我们揭开了谜底,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唯一的秘诀就是活在当下。因为人生的全部意义,都是由我们自己所赋予的,只要我们能够不因过去而纠结,不因未来而惘然,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认真过好人生中的每一个当下,那么,幸福自然而然会来到你身边。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都掌握获得幸福的人生的秘诀了吧。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获得幸福的人际关系;接着,为了建立起共同体感觉,我们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最后,为了获得幸福而充盈的人生,我们还必须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5 总结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我们要怎样对待过去的经历,并改变当下的人生呢?我们又该怎样从烦恼丛生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解脱呢?最重要的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和自由的人生呢?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描写智者与青年的对话,系统而生动地向我们阐述了获得幸福人生的方法。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书中内容的逻辑性,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思维脉络,学会怎样斩断过去的心理枷锁,改变自我。认识到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并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最终获得改变自己人生的勇气和方法。
首先,想要追求幸福,先要改变旧有的认知方式,进而激发出改变的“勇气”;接着,我们还认识到,人生一切的烦恼都可以归于人际关系,学会课题分离,成为一名自立的个体,才是最终解决之道;最后,我们明白必须要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学会在人际中建立共同体感觉,并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人生的本质,真正获得勇气去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