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路径之意,经脉便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者网络之义,络脉乃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与络脉,纵横交错全身,它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阴阳气血的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内经》所述经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有八条,即冲脉 、任脉、督脉 、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合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包括分布于浅表的浮络,络脉的细小分支孙络,以及本经别走邻经的十五别络。此外,尚有由正经别出的十二经别,有联辍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十二经筋 ,还有经脉反应在体表的十二皮部等。这些范围和内容,构成了经络系统的理论,形成了经络学说,它不仅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中医临床各科都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灵枢.经脉》特别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及其表里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了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经脉的循行起点是从胸部、经臑臂、走向手指之端; 手三阳经脉是从手指端、循臂臑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脉是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 足三阴经脉是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足三阴三阳经就这样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循环路径,在内连属五脏六腑,在外维系四肢百骸,即所谓“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上下各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素部.血气形志篇》指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合关系:“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十二经脉的这种阴阳表里连属关系,构成了所属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使其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
二、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三阴三阳经脉气血多少之数,反映了经脉以及其相关脏腑的生理特点。张景岳《类经》说:“其所以然者,太阳少阴,一表一里,同属于寒水,故阴多阳少;少阳厥阴,一表一里,同属于阳火,故阳多阴少; 阳明太阴,一表一里,同属于湿土,而为水谷之海,故阴阳俱多。”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也。”所谓“恶血”,即不宜出血;“恶气”,即不宜出气。太阳和厥阴,均为多血少气之经,故宜出血,不宜出气。少阳、少阴、太阴,均为多气少血之经,故宜出气,不宜出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宜出血、出气。
第四章 经络学说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