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页策划设计环节,经常会用到信息图,来表达繁琐的信息内容。
信息图——让更多信息可视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着陆页需求努力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让用户理解。要想信息被快速理解,需要了解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工作方式。
人类大脑用图像处理信息
人类大脑天生使用图像处理信息。多数情况下,“文字”需要翻译成“图像”才能被大脑处理。而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
注:某些理论认为人的右脑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左脑负责处理文字信息。如果果真如此,那么至少在文字发明之前,左右脑应该不会如此分工。尚无证据表明文字的使用改变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
具象信息翻译成图像相对容易。例如,看到“香蕉”两个字时,大脑中会出现 “香蕉”的画面,可能是“一根拨开的香蕉”,也可能是“一串香蕉”,或是“长在树上的香蕉”,具体取决于个体视觉经验。大多数人看到“香蕉”两个字时,在大脑中呈现出的画面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会存在差异。
而翻译抽象信息时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抽象信息是从一系列具象的事物中总结提炼或简化剥离出来的概念,并不明确对应某个具体的事物。所以不同的人在将抽象信息翻译成图像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和心理状态下,翻译成图像往往也是模糊的或不固定的。
例如,当看到“小”或“大”这两个字时,大脑中的图像可能是:“芝麻”和“西瓜”,甚至是一座“模糊的山”,而另一时刻或另一个人,大脑中则出现的图像可能是“一粒尘埃”和“整个宇宙”,亦或是一个“小圆圈”和一个“大圆圈”。所以文字传递抽象信息时,就会给大脑理解信息增加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抽象的事物通常比具象的难以理解的原因,而现代人类使用的多数“文字”本身就是抽象的结果。
如果把文字要表达的信息,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尽可能事先翻译成图像,就会减少大脑理解信息所需要的脑力和时间,从而能大大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例如,上一节的图表,就是在利用这个原理。
再看图表的魅力
通过下面的案例,再次回顾一下,图表的神奇魅力。
首先看表格,你能用1秒钟的时间,从下表中找出网民数量最多的省份吗?
各省网民规模数据表格
如果不能,试试改用图表,再用1秒找找看。如下图所示:
各省网民规模的柱状图表
显然,多数人1秒钟之内可以找到网民最多的省份。而数据量越大,图表优势越明显。如下图所示:
数据量增大时图表的优势更明显
改用图表后,一眼就能看出来网民最多的省份。但是,如果想同时知道某个省份的网民数量的准确数字该怎么办?只需将图表改造成带数据标记图表,就可以了。如下图所示:
带数据标记的柱状图表
下面尝试把更多信息转化成图像,实现可视化。例如,上图中表示网民规模的长方形,可以直接用人形图标来表示,更加形象直观。如下图所示。
用人形图标替代长方形
使用人形图标减少了,大脑把“长方形”转化为“人”的图像所要花的脑力和时间。
信息图让更多信息可视化
这种“努力把陈述的事实、数据以及其他信息转化为图像的呈现形式”叫信息图。信息图借助图像提高人对信息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如将上例中表格所包含的更多信息转化为图像,得到的信息图,可如下图所示。
基于《各省网民规模数据表格》制作的信息图
这张信息图将“网民”、“中国各省”、“前4名省份及具体排序”等信息进一步转化为图像。通过这张图,在较短时间内用户可以轻松获得更多信息。例如“网民规模最大的前4个省份全部分布在我国沿海。”
注: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份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省份数据未引用,但不影响前4名排序。
下面是信息图在着陆页上应用的案例。如下图所示,是除雪铲着陆页上的信息图。
除雪铲着陆页上的信息图
该图揭示了轮式人工除雪铲与普通除雪工具在处理普通积雪与夯实积雪两种情况下的人工效率对比。
下图是某互联网养车企业着陆页上的信息图,该图展示了其全球采购的正品配件品牌信息。
着陆页上展示的全球采购的正品配件品牌信息图
这个案例中,可以转化为图像的信息还有很多。例如,“配件”、“产地”(如能展示相关国家国旗会更加直观)等。
另外设计上,需注意保持“品牌标志”清晰可识别,因为这张信息图的主旨是想通过展示这些品牌赢得用户信任。而用户之所以会信任,是因为每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