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末参加学研小组的关系,这两周分别读完了两本书:《巨匠的技与心》和《箭术与禅心》。第一本是关于日本三位国宝级料理大师的经历与访谈,第二本则描述了一位德国哲学教授去日本通过修行箭术来了解禅的体验。
由于都涉及日本,所以两本相似之处在于内容都烘托出了日本的文化。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里聊到日本文化中的“微”。他认为日本人思维中的微并不是“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而是“细节中有整体的理念”。所以不论是把醋饭做出有棱有角味道的寿司师傅,还是要求学生们练习呼吸用心灵拉弓的箭术老师,他们其实都传递出了“现在中有时间的一切,个体中有人的一切。”
相较更打动我的是第二本《箭术与禅心》,对于这本书的探讨,大家也更有争议些。采铜老师认为箭术其实是放大器,是把人的状态外显到射箭这件事上,这个观点跟“微”颇有相似之处。
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是“术”和“心”这两个字。在讨论过程中,也有同学认为练习呼吸就是对身体核心力量和平衡力的训练。探讨到放箭部分时,老师也从心理学的“心流”与认知学的“专注力”来解释了作者的部分体验。但我内心是有一部分不认同的,仔细思索下,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完全的理性去解释“禅心”,是否存在着用一个空间意境去解读另一空间意境的错配。
但想到这点,又觉得能延展开另一个层面的探讨。我相信不少人是读过《刻意练习》的(这里默默建议英文尚可的话读原文版,中文翻译太马虎了),它属于典型的西方严谨研究型思维架构下的作品。对于想要习得一项技能的人来说,这本书能够提供的参考价值是巨大的。在我看来,《刻意练习》应该算是“术”层面的典型干货代表,类似作品还有《思考,快与慢》。
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将这些干货消化并且持之以恒的运用,为什么?我觉得“心”不到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知道很多道理,却不想动,或者焦灼到不能动。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过的,心灵的宁静会上升到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关乎对才能的把握。
那么,在我看来,对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术和心的觉察。前阵子读过一本我觉得非常牛的书,叫《改变— 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在原有的空间里企图去解决一个固有的问题,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内心非常焦灼的人,以为自己干货读的少,一味死命的去啃,但那种焦灼感,会降低他/她对内容的敏感度和执行的稳定性,到头来,依然转不出死循环。所以,这大概也是我隐隐排斥用理性去解读全部的原因,该是禅心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交还给禅心的空间。如果你觉得自己心不到,也许该读的,反而是文学、艺术甚至是哲学和宗教。
但这个命题最难的也就在于“觉察”这个点,因为觉察需要一种无我的敏锐度和客观性。而且“术”和“心”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你可以在锤炼“术”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小跑,同时不忘修行“心”。但这说的容易,要做到却太难了。更多的人是舍一取一,过于重视“术”活的有教条感,过于琢磨“心”而飘于半空。
借这篇文章开启对这个命题的思考,但我想,每个人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思索以及实践这个命题,因为回归到个体时,每个人对于这份命题的交卷一定是不同的。锤炼箭术又不失禅心,又何尝不相似于挣着六便士又不忘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