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今日阅读《对白》,P 01-22
我写文章的日子也挺久的了,但一直让我怵头的,就是对话,总听人说,“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作用和使命”,“角色的每一句话都不应该是废话”,可是我到底也不明白应该如何写对白,今天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越来对白设计的高级与否,直接影响的故事的精彩与否。我以前那都是自然对话,根本不能叫做对白。
今日阅读部分,从定义入手,详细解释了对白的作用、分类及不同媒介下对白的区别。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酒馆,而她却走进了我这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对白,知道出处的请举手,好感度会提升好几格。
我们说话,直到吐最后一口气。而作家会忽略掉日常的平庸琐碎,依据复杂的危机或欲望的冲突来构建故事,创造角色,挖掘角色的心理,呈现希望、欲望、渴望,最后让角色说话,将生活提炼成耀眼的故事。
已说、未说和不能说的区别
已说:向别人表达的想法和情感;
未说:想法和感觉只表达给自己的部分;
不能说:潜意识的冲动与欲望,不能说出来,缄默无声也不被察觉。
Chapter 01
对白的定义
Dialogue,源于两个希腊术语,dia-经过,legein-说辞,也就是指经过言辞而非行为的行动。所以,角色说得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行动,用话语呈现任务。
对白的分类
戏剧性对白:在场景中被表达出来的对白,每句话都指向特定的行动,也在场景中造成反应。
叙事性对白:在场景外说话。并非独白,可以对着读者、观众或自己说出的对白。
不同媒介的舞台对白的区别
舞台对白:
叙事性对白,由场景中的角色说出来。推荐塞缪尔·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
叙事性对白,一般会面向观众,以独白推动叙事,为了告白、说出秘密,或者内心所思所想却不敢对另一个角色说的。推荐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
叙述,故事很长角色众多的戏剧,会设置一个非角色的叙述者,对时间线、任务线和场景中的行动作出思考和解释。如唐纳德·霍尔的《弗罗斯特的一晚》
荧幕对白:
戏剧性对白,由扮演角色的演员在镜头前说出。
叙事性对白,镜框外的旁白或对着镜头的独白。
叙述,旁白的叙述者,起到连接剧情、填补资讯、对位叙述的作用。
文学叙述式对白:
文字的表达通过读者的想象力发挥作用,所以文字的对白技巧比剧场和电影更富有变化和弹性。有三种人称的三种视点而更加复杂。
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可以使主角也可以是主角的亲信,还可以是遥远的观察者。他们的内心活动、自我观察和想法,通过读者在字里行间揣测出来,可信性不高。
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带领读者经历故事的事件,他不是角色,叙述也并非对白。所用的语言具有表述力。客观地第三人称模式,会观察却从不解读。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主观的第三人称模式,则可以穿透不止一个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看起来很像第一人称,但会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故意保持距离。
第二人称:第一或第三人称的伪装。可以是分析、鼓励或自我回忆的声音,也可以是另一个角色甚至读者。
戏剧性对白,可以以任何视角写成,场景完整无损。
叙事性对白,由角色带着故事的目的说出,作者都置身于角色内写作。
非直接对白:
由对话转为描述,邀请读者想象场景每个读者都在心中构建一个更个人化、可信的场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