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決。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二、“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
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決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決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三、“创造的教育”
的创造能力如出一辙,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陶先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从小时候就干起。不要束缚他们,使他们回复行动的本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解決困难,来完成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増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
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
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
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
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
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
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
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
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
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
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
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
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
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溦起学生的兴趣。另外,
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
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
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
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
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
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
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
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ー样。然而
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
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
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果颗心来,不帯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