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午2个小时左右把整本书读完。我读书并不快,但很快读完了,究其原因应该是整本书读起来很容易理解,引起共鸣。读着里面的实践理论和例子,我头脑中闪过曾经的几位同学的身影。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开创性的理论,可能你一直在践行着该理论,只是没有像作者系统的娓娓道来而已。
其实整本书读完,我有点怀疑,作者的这番理论,只是他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的一种乌托邦似的妥协。他按部就班的在求学的道路上走着,也怀疑着自己的选择,他在问自己到底对不对。通过环境的影响(老师,同学),认真反思:原来老师同学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不停止对各自领域的思考,把工作当成了事业,当成了一切,从而获得了幸福和意义。
那假如不喜欢自己干的事怎么办呢?那没关系,作者发现,只要有足够的思考,就能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让你感觉幸福。幸福哎!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干呢?
突然有种思想被阉割的感觉。
其实并没有批评本书的意思。相反,该本书让我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先来列出几个现在还存在我大脑里的几个关键词。
投入性思考 运动 睡眠 慢慢思考 生死
首先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样是投入性的思考,就是竭尽全力的思考。他举了自己上学的例子,怎么“竭尽全力”的学习。与我们大部分的国人悲催的学生生活很像,天天拼命的学习,看似很认真,睡眠的时间都很少了。而效果当然是不好的了。
他的回忆也让我想起当年我高中的灰色时光。高中以前我是个挺爱思考的骚年,对待问题虽然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竭尽全力去思考,至少也做到了慢慢思考。可高中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快,记住这个问题就好,哪有时间想问题,作业都做不完。成绩掉下去之后,就再难起色,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当时如果自己勇敢一点,在高三的最后,推掉学校的作业,推掉学校的上课。停下所谓的竭尽全力,去转一转,去进行一场真正的思考,或许。不,应该是一定,结局会好很多吧。
作者告诉我们这些不是真正的思考。那投入性的思考像什么样呢。我想起来我初中的同学小A。小A学习很好,但也爱玩。由此,物理成绩下来,他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于是小A买了一套物理习题,去哪都带着习题集。下课看,吃饭看,体育课看,回宿舍看。一套习题当然是不够的,没几天就看他换了一套。下次模考,上次物理中等成绩的他,这次考了个第一名。这就是投入性的思考,在小A看来,如果不把这些题解完,人生没了意义了都。
哈,其实这也是属于一种个性吧。小A那会刚学会了点兵乓球,找我打来。不找虐吗。被我虐完的几个星期后,再跟他打球时,我已经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每天把球拍拿在手里,一有空,就练习。仿佛不打赢我,他的人生就没了意义。
小A和其他一些人是幸运的,没有看过《思考力》就知道该怎么做事了。而本书也恰恰告诉我们一般人该怎么做事。而且告诉我们有哪些科学理论,小技巧帮助我们进行这样投入性的思考。
运动、睡眠、慢慢思考就是这些了“小技巧”了。
先来谈运动。作者很强调运动。尽管投入性思考会让人感觉越来越爽,但是身体这时候不爽了,那你的思考就要受到牵连。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有过精神分裂症。所有作者每天都会打一个小时候的网球,这一个小时候内,他才真正把思考放下。
运动很重要,既可以愉悦身体,也可以愉悦精神,更可能让自己停滞的思考焕然一新。所以运动吧。
睡眠也超重要,作者举了很多牛人的例子,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无一不是在睡眠中得到灵感,获得启发。当你专注于思考一个问题时,有时候会犯困,这时候不必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出来,打个小盹。看似你没有在思考,其实你的潜意识比你的意识更加活跃的在帮你思考呢。你瞧,刚打完盹的爱迪生又想到了一个点子。
打盹对应着θ波,因为阻断了外界的输入,大脑这时候的处理很容易产生意念。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我是全身心的在思考啊,越想越兴奋,怎么也停不住,甚至无法睡眠。这种状态的思考是很累的大部分处于β波,而我们希望思考的时候产生的ɑ波。这就要说到慢慢思考的作用了。我们很多情况下的思考属于被动性思考,只有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思考,比如工作急迫的任务,这时候你的思考往往带着压力,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希望让投入行思考的正面作用做大化。
所以怎么慢慢思考?这是一种近乎冥想的思考方式,刻意放慢自己的思考速度,放下思考的紧张压力,全省松弛。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的投入性思考,问题会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也会让你很有收获。请放下时间和环境给予你的压力。
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朋友M。M君是我的大学同学。大学时,他是个怪人,跟大伙总是格格不入。他是一个比较自负的家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一度不喜欢这个家伙。他很少上课,总是把自己关在宿舍看书,或出去游荡。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四。之后,他渐渐融入了我们,再之后考研了,还考上了一牛掰学校。现在整个一阳光大男孩。后来聊天的时候,他说当年很迷茫,于是必须要花时间想明白,不然什么事都做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死亡更确定无疑的了。但人们尽管准备过冬,却不准备死亡
——托尔斯泰
作者提到生死,有点灌鸡汤的嫌疑。固有一死,和不活的更开心,更有价值一点呢。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唯一能够抵抗死亡的就是度过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绝不接受勉强活着的人生,我们要使每一天都洋溢着生机,充满喜悦,只要活着就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价值。
作者还系统的告知我们怎样有步骤的练习思考。
第一阶段:每天思考20分钟
第二阶段:慢慢思考,思考2个小时
第三阶段:找个空闲时间,思考一整天
第四阶段:头脑活动最大化,思考7天
第五阶段:一个月以上投入性思考,价值观改变
具体的可以去翻书啦。
接下来我列出了的几个问题,也尝试着自己来回答。
- 问题1:事情总是太多了,该如何进行专注的思考呢?
有的朋友说,作者的工作性质跟他们不一样。他主要从事的是科研,不需要太多的应酬,太多的杂事来烦扰他。
其实,这是一种借口。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不要总认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认作自己是最普通的普通人其实未尝不是件好事。
难道科学家身边就没有各种杂事,破事吗?升职称,同事关系,上课,家庭等等,你说他会缺了哪一件。文中作者也曾说过,以前为了毕业发的论文达标,非常的苦恼。但是他找到门路之后,才发现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是多么令人痛苦。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你认为有价值的事业当中时,你会发现过程其实也是很美好。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杂事,破事,谁也避免不了,我们最好能做的就是去远离它,不要它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占据一定空间。投身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才是幸福的活法。
- 问题2:任何的问题都值得这么思考吗?
人痛苦的根源:总是缅怀着过去的不幸,又憧憬着未来的美好,鲜有活在当下的。
不是说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努力的思考。很多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我记得看过一篇很流行的文章《你就是想的太多》。具体可自行搜索。
- 问题3:如果不是我喜欢做的事业,我该如何应用投入性思考呢?
这是人生方向的问题,投入性思考方向吧。但这个问题,很难几天思考的了。我觉得结合实践吧,持续的思考这个问题。或者在某个事业上进行投入性的思考,有可能你就会爱上这份事业。
- 问题4:现在的社会,倡导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多任务的处理能力。进行这样一个投入性思考是否会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的确,随着社会压力的越来越大,每个人好似都在拼命学习。投入性的思考貌似会耽误其他事情的学习或处理。李笑来在他的书中就明确表达过讨厌不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人,因为他们笨。哈哈,李笑来老师也不能够在计算高难度的数学题时,又跟人闲扯吧。我觉得他的意思应该是随时能够转换思维吧。有时候,我们何不笨一点好呢。投入性的思考,问题会更加深刻,也会更加有价值不是。看似很忙的人,其实他到底学到了多少呢?
有人问被打断了思考怎么办,分清主次,弱化”打断“对你的影响,有时间就思考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