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他跟我真可算是两小无猜,默默陪了20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他,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陪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他当做朋友,因为他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他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把这些如实交付于我,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精确感知时间
只有当时间成为朋友以后,才真正懂得它的宝贵,知道它的神奇。在我不知道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挣扎过许多年,还以为自己在跟这个世界争斗,而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就像那个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柯德,唐吉柯德有带着标签的身份,也就是骑士,于是他有并坚守着符合他那个身份的骑士精神
风车是他的抗争对象,他却无论如何都不知道他的敌人实际上是那看不见的风,还有那原本应该要隶属于他的,却竟然又完全不受他控制,甚至是反倒成了他主人他的大脑
跟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从上公平,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多数人一样看到的是个不公平感受的是家,所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希望
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过这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渡过这个阶段。
有一次我在几百人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经不由自主的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的举手,这里竟然是几乎没有人不举手。
在发现自己竟然只不过是另一个唐吉柯德的那个瞬间,感觉真的是特别诡异,万念俱灰的同时,竟然能体会到烈火重生的感觉。
直接来自感官的感知很容易能跟人分享,然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以用原本就有缺陷的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述。
但是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有过跟我一样的体验。
重生并不意味着转眼间就脱胎换骨。竟然有着成年意识的婴儿有更多的欢乐,也有相对更大和更多的痛苦。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竟然会有机会跟时间做朋友,只是朦胧中明白,不能再浪费时间罢了。
当然,现在我不再认为我有能力浪费时间,正好比我作为一个人没什么能力,管理时间一样。
我顶多可以因为逃避一些责任而背叛时间。可那又是多么的罪恶的事情呢。
一个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概述后说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没有人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所谓真正的朋友,必然是也只能是最终被证明为我们真正了解的少数人。同样的道理,如果竟然有机会跟时间做朋友,也确实有跟时间做朋友的愿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的了解关于实践的方方面面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是一样的。我的好运之一竟然是在差不多五年前的某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一本书名字叫做奇特的一生,他是1974年第一次出版。这部书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他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
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也都没有想到过他留下的遗产有多么的庞大。
他生前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和生物分类学以及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内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章的著作。而500多印章就等于是12500张打字稿。即使是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无比的数字。
科学史上高斯和门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遗产。对于这种多长,我老是很迷惑。这一点很难解释,不过也挺自然,因为古时候人们写的比较多。而现在的学者,出多卷本的全集是种罕见的,甚至是奇怪的现象。连作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很多。
这是很薄的册子,甚至于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能读完,而读完后就能长叹。对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境界真可谓遥不可及,知易行难。
很多时候大约20岁时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天的实践记录。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我一概不记,尽量不去记录感想,不去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到现在李笑来保留这样的习惯,并且受益无穷。事实上只不过每天花费十分钟左右时间。
后来为了更进一步,节省时间,他干脆就把这个本子穿了根绳子挂在家里,洗手间马桶对面的那面墙上,每天晚上睡觉前坐在马桶上,顺手就写完了。
这样简单的日子是有巨大好处的。每年下来都知道自己去年都做了些什么,仅仅这点就非常宝贵。
过了30岁后才觉得自己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起来,比如这些是整理到一起以及关于我出版的第二本书的一些事件记录。
可是有时间记录习惯的李小岚,在读过其他的一生之后,却被柳比歇夫的大师,境界吓一跳。过差不多两年时间,重新读奇特的一生时,他感叹道,早该明白了呀。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时间和事件的日志,他的方法要比李阳的方法更为高级。
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和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会有更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找出理由来。想明白基于过程的根基与结果的两种技术间的区别后,我就开始尝试着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大约两星期里,我马上体会到了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一个好处,因为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会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用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而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和时间日志的记录,可以调整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奇特的一生,我看第三遍时才真正注意到这下面的一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某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将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的推断的依据是我同她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录十分准确。比如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她。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这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个急流当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且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世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就是自顾自的流逝。
李笑来的前言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并精确的感知时间。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跟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这就是我的说法,跟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