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它是一本领导者的自我修炼指南,也是一本普通人修身摄生的操作手册。读懂它的人,修炼得道则能洞察天地以御万物;循道而行亦能修身积德厚以载物。
有人问,你说了那么多《道德经》的神奇之处,那对于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体怎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运用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呢?
道德经不是一本只会夸夸其谈讲大道理的书,道德经的目的,是让有志之能人掌握它,以经世致用,以经世济民,让这个社会更和谐,让天下更太平,让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美好。
大到天下之主、一国之王,小到家族、企业、家庭、个人,都可以运用到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理。
具体怎么运用呢?
首先,以朱元璋为例,看看他作为一代雄主,是怎么解读道德经的。
朱元璋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十一岁家里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个孤儿。颠沛流离历经苦难,戎马半生征战杀伐,终成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作为皇帝,他很清楚治国方略的重要性。一天,他到图书馆试览群书,期间看到有一本书叫《道德经》。初次阅读得知书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一时难以完全领会。
他除了阅读《道德经》原文,还翻阅对比了历史上各家对《道德经》的注解论。但所注之人见解各不相同,于是他“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
朱元璋为《道德经》作注的书叫《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这本书值得一看。朱元璋评价《道德经》为: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一句,朱元璋注解为:
“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犹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无他欲,执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非常道也。”
朱元璋的解读,可以联系《道德经》四十一章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一句来理解。
上士,上智之人,只有上士才会有志于行道,上士所行之道,自然是非一般人之道。行于道上,律身行事,专于一志,不妄初衷,执而不改,这就是非常道,上士之道。
而中士之人,即中智之人,平庸寻常之人。他们闻道之后,一会说知道了,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行道之途居然要往相反的方向走,真的是太好笑了。这些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不可移也。
由此可知,中士与下士,几乎是不可能行“非常道”的,他们只能行“可道之道”。就好比,一个商机,要全互联网的媒体都在说了,他们才知道,哦原来商机来了,赶紧去做。而上士之人,早已掌握一手资讯,布局完毕。因为他们行的是“不可道之道”。
朱元璋以政治家的眼光,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来解读《道德经》。从道德经中汲取帝王治国的思想与方略,并运用到实际的国家事务管理当中,成就了一个万邦来朝的大帝国。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话是可道的,而在可道的背后藏着不可道的话,所以话里有话,要靠自己去意会背后的“不可道”。
在商业竞争中,别人让你知道的往往只是“可道之道”,这些只是表象,只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你能不能通过这些可道之表象,去体察其背后那个“非常道”“不可道之道”呢。这是关键所在。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话,朱元璋的注解为:
“道之幽微,静无名而动有益,即无极而太极是也。且如吾为天下君,善政之机日存於心而未发,孰知何名?才施行则有赏罚焉。不但君心有赏罚,贤人君子有志,则皆能利济万物,所以无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发而济万物,则有名矣,岂不万物之母云?”
意思是说,上士之人,胸中有志有谋则为无名,因为深藏不露,没有表现出来。而一旦以志博谋,开始把心中的蓝图落地实施,以利济万物,则为可见之行,为有名。
得道之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以为天下百姓谋幸福太平为己任,以道济民,以道御物,以道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通俗来说,初心,即为事业之始;执行,则为成功之母。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打造出自己事业的天地,首先必须要有志向,明确自己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然后在心中要为这件事情的顺利完成谋划可执行的方案。方案谋划好之后,就可以开始落地执行,直到达成目标。
现在很多人过于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不成功,是因为执行力不强。而执行力不强,则是因为人懒惰,不能坚持,没有恒心。实际上并非如此。
《素书》说:长莫长于博谋。一个人执行力不强,导致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在于谋划不足。什么是谋定而后动。很多人一有事情干,开始劲很足,中途就泄气了,原因就在于,开始没有谋划清楚就行动了。
就好比去打仗,都没有精细的全盘谋划,就带兵出发了。结果是在中途迷路,进而遭到敌人的围攻,损失惨重。而如果事先运筹帷幄,思虑周全,那么军队打起仗来,就会势如破竹,攻无不克。
一个人在谋划上偷懒,才会导致在行动上艰难。如果是谋划做的好,行动如顺水推舟,全程都充满畅快无比,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又何须通过痛苦和煎熬的强制执行力,来逼着自己前进呢。
所以,在事业的规划上,一个人,既可选择可道之道,亦可选择非常道,依据就在于个人的心志。立大志,行正道,谋天下人之事,即为非常道。有人能看一世之事,有人能谋万世之远,万世之远,即为非常道。
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老板外,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人,一般也会被下属称为领导者。他们是整个班子的领头羊,手中掌握大量的资源。他们做的好,公司的经营将顺风顺水,反之公司将倍受其害。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呢?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领导者的层次修炼路线图:“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下知有之。最高明的统治管理之道,层次最高明的领导者,下面的人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其次亲而誉之,低一层次的领导者,下面的都很亲爱他赞誉他;再低一层的领导者,下面的人都很害怕他;最低层次的领导者,下面的人都在背后骂他。
老子一句话就给领导者分了四个层次,作为领导者的,可以试着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到底处于哪一个层次。你是常被员工骂的领导呢,还是被员工畏惧的领导呢?还是每个员工都很称赞你,还是员工仅仅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的领导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最高明的统治之道,当然是以天道为之。下面的人只是依循“道”或者说公司规章制度在做事而已,做好本职工作,拿到满意的工资,这是最实在的,管你领导人是谁呢?
员工能够自然而然地胜任工作,公司业绩当然持续增长,公司的运营根本不需要管理,当然也就节省了很多的摩擦成本。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治,各得其位,各施其职。上无为,而下有为。
就像天地统御万物,天地不仁,不横加干涉万物的生长,万物却能生生不息。此生生不息的结果,正是因为天地之不仁,此不仁,实为大仁。
反过来说,如果天地有仁,那么天地就会对一方多施予,而对另一方多吝啬。结果就出现了有余的更有余,不足的近于毁灭。有偏私有好恶,这是人之道,非天之道。天之道,是谓大公而无私。
人都会有偏私有好恶,一个人为什么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呢?肯定是因为他做了大家认为有益的事情,所以称赞他。但每一件事都有两面性,有好的影响也会有坏的影响,自然有人称赞就必定有人咒骂。
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圣人也有人贬损。所以,以仁义之心治理天下,是其次之道,其次亲而誉之。可见,被员工称赞的领导,进升空间还非常大,切不可骄傲自满,洋洋得意。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失,用仁义;仁义失,用礼教;礼教再失,只能强制用刑法。
一个公司的管理制度完善,领导无需操心,每个人按照制度走即可。随着公司的发展,制度有漏洞难以弥补时,作为领导者,站出来树立榜样,更加勤勉关怀员工,员工自然称赞领导。
而如果制度不完善,作为领导又不能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随之就会逐步丧失领导的威信,威信失,只能强制要求员工服从,这时员工表现出来的当然是对领导者的畏惧。
而当公司制度已经千疮百孔,且出现领导者信任危机,下面的员工畏惧之情无法发泄,自然就会演变为在私地里咒骂领导。发展到领导与员工相互谩骂的地步,公司离崩盘也就不远了。
所以,上士之人用道,中士之人用智,下士之人用力。一人之智与力,有形者也,有形者有局限。道,无形者也,无形者无极,致人而不致于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无形用有形,则不可尽也。
四、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有一位朋友,以前在某国企工作。他们公司的领导,特别喜好五人制的足球。喜好到什么程度呢?泰达二队退役的球员,只要是与他领导投脾气的,都安排到公司的闲职上班,陪领导踢球。
每天上班,领导就开车带领公司踢球踢得好的员工,去球场踢球。这些踢球好的员工,工作做的是一塌糊涂,但公司领导却给他们调岗加薪。
随后这个公司掀起了踢球热,每个员工几乎都试图提高自己的球技以获得领导的赏识,得到升迁的机会。而那位朋友自知不是踢球的料,眼看没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于是果断辞职。
这就是典型的以私道入公道。领导人表现出自己的喜好,下面的人就会投其所好,投其所好就顾不上本职工作,进而导致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降低。作为领导者,不应“现欲”于公众,否则只会导致“民心乱”的后果。
若要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给出的方案是:不见可欲,把能让人产生欲望和追逐心的东西隐蔽掉或者清除掉,那么民心就会渐渐的归于平和。
作为领导者,要有大局观。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带来相应的影响,所以要慎言慎行。前面的文章我们讲过,道德二字的象形字源,都有一个“彳”,彳就是小步谨慎地往前走。
历史上类似“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不在少数。领导者是掌握方向盘的人,如果领导者不好好开车,把自己爱好漂移的嗜好展示出来,那车上的人得多危险啊。往后谁还敢上你的车呢?
还有些领导,不好好读书学习,增强自身的道德涵养,反而去迷信那些骗人的福报理论,给自己手上戴各种串,什么开光的,小叶紫檀,又是菩提,又是金刚的……
开会的时候,一只手执笔写字,另一只手盘着手串。结果很快就在公司上下传开了,一个月之后,公司上上下下,几乎人手一串。有事没事,人人都在那里盘串,装神棍扮大师算命
这样的领导,在老子看来,都是不入流的领导。作为领导,洁身自好,克制欲望,为人中正,心怀全局,才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素质。
同理,应用到个人身上,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不要让过多的欲望去牵引自己,而应该做到少私寡欲,惟精惟一,合道而行,时刻不妄出发时的初衷。
想要用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就把那些能够引起自己欲望的手机app卸载掉,比如手游一类。想要减肥,想要健康,想要专心致志,就把那些“可见之欲”,通通遮蔽掉或者清除掉。
事实上,道德经的每一章,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可以经世致用。关键在于能够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心领神会之后,才能做到以道明法,以法御术,以术成事。
“《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