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突然有两个家长同时找到我,说他们已经约好,确定要参加暑假的新西兰微留学,孩子们是刚9岁的好朋友,我像平常一样做好,今年暑假方案和计划给到他们,他们却告知我,需要18年和19年两年的方案,已经确定了连续至少2年都来新西兰插班上课,因为他们决定在孩子高中阶段一定会出国读书,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和长时间观察研究,选定了新西兰作为过渡学习目的国,而且初步计划会在今后的几年连续来新西兰读书。
他们告诉我:“前些年的也去过美国的幼儿园和英国的夏校,但是总觉得那些外观很华丽丰富的行程,最终就是一个类似旅游的经历,走马观花的去过很多地方,看的很多,吃的也不错,孩子貌似有很多经历,但是由于场景的不断变化,并没有多少感性的认知提高,通过近两年对新西兰的了解,认定了新西兰的微留学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形式,这里提供朴素的插班上课,没有特意设置的环节,本土化和原汁原汁的呈现,可以体会到一种平静原住民的生活。”
由于是强制陪读上学,父母至少有一方需要在新西兰陪同至少上课4周,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生意,但是他们认定这一切对孩子是值得,而且他们咨询来过的一些陪读家长,这一个月的静修,对成年人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会找到很多失去的童年记忆,甚至有人因此而毅然决然地改变了国内的一些生活作息。
更重要的是,这种4周陪读式的学习,对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平常在国内的节凑是:
每天孩子早7点到晚5点全是交给学校,家长们自己则是满城市的折腾,接完孩子后就收到老师的各种的计划和作业,然后监督孩子完成,孩子也在抱怨和不满中完成作业,之后又迫不及待的去睡觉。每天的这种生活节凑,亲子之间没有正常的交流,有的只是围绕学习的高压线。就算是假期,繁忙辛劳的父母也是希望自己能有休闲,将会努力把孩子塞给各种游乐场或者是补习班,长假期间就把孩子“发配”给各种游学机构,以此换得自己短暂的自由时间,但是这些自由时间又交给了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
但是所有来过新西兰微留学的家庭将会是另外一种不曾想象的美好经历:
我们住在学校周边,早上8点起床甚至都是可以的,因为学校早上9点上课,提前10-15分钟出门就可以走到学校,不用像打仗一样的早晨将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一天好心情,当孩子去到快乐学校之后,父母可以在附近的咖啡厅喝着咖啡闲坐(在国内是喝着咖啡工作),看着周边洋人们也在探讨着家长里短,会有种穿越到电影中的镜头感,之后在附近的公园绿地或者海边跑跑步晒晒太阳,在跟临时的朋友感慨一下美好的生活,时间仿佛暂停了一般。下午在接孩子前回家处理一下国内的事务,下午3点准时到校园接孩子,如果天气晴好孩子们是一定会在学校玩很长时间的,这里就是充满快乐场所,没有压抑的学习,到处都是孩子们开心的表情,愉快的笑声。孩子会兴奋的跟你不停的说着他看到听到经历的一些事情,语言上的小麻烦并没有阻碍他们得到快乐,而且年龄越早来到学校将会适应的更快。
关于孩子培养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家长都会有自己的计划,然而不管是任何的想法其实都是社会和个人经历及周边朋友的相互作用的综合后果,只是看哪一方的影响因素暂时占据了上风而已。
关于出国游学或者微留学的必要性,现在国人已经基本上达成的社会认同,人人都想体验,我接触过的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几乎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去过了,对很多城市都可以侃侃而谈,不过最后印象深刻似乎都是什么好吃,什么好玩而已,大人们很推崇的所谓博物学只是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而已,没有深入研究的欲望,没有深究的想法,仅仅是看到了确没有引发思考,这种刺激是完全无效的,就像玩一个通关游戏,目的只是完成,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我不是否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这句话里面我认为并不适合孩子,这是针对对一个成年人可以适用的,每一个我们推崇的道理都会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很显然这句话对孩子而言就是个“伪概念”,只要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安静读书和学习的场所,能让孩子尽情释放天性去玩耍的都是好地方,家长们尽量不要去花大把钱,在收效甚微的事情上。
很多朋友咨询我,“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我都没去过,暂时不考虑新西兰”,我一般也就不多说什么,无外乎有三种想法:”
一、周围人都去了美国,我们也要去看看。
二、我们将来是要去美国和欧洲的,新西兰这个大农村我们才不去。
三、出国费用太高,我们现在没有经济实力,以后再考虑。”
说真心话,最后的第三种情况是我最推崇的,出来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在父母有能力的条件下“一是为了孩子现在好,二是为了孩子将来好”,
孩子现在很好,如何让孩子更优秀?
孩子现在很不好,如何让孩子度过这段不好?
其实这些才是核心问题,值得家长们一直独立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