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条消息登上各大网站版面,那就是:“上海小学教材外婆改成姥姥”,此事引发众多网民的质疑。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叶开的《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一书中早有列举。
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安徒生的童话、《带刺的朋友》等,相关小学教材把生动地描写改编为抽象地描述,把准确的用字换为模棱两可的近义词,甚至连国籍都改了。这也是不得不让人醉。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被诟病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语文课本字里行间充斥着“假、大、空”。想想我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识读生字,划分段落,找出或要歌颂或要批判讽刺的非黑即白式中心思想,抓住任何一个句子都要反复琢磨作者话语背后想要表达什么……(所以如今,我很吃力地上着写作课。)
想学好真正的语文,首先我们要了解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就是说话和写作,是对文字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呢?
一个阅读量大,并且又深入的学生,只要他长大一点,掌握一点点技巧,他的语文考试成绩就不会差。
我的孩子去年入小学,入学前基本不识字。小学学习进度很快,上学期平均两天要认识一二十个生字,到了学期中,老师还发下一叠看图说话练习让同学们做,孩子感觉压力很大。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让她用大量的时间去识记汉字,也没有让孩子用老师列出的好词和提示去写一篇复杂的说话。我仅仅辅导她对生字混个眼熟,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图中发生的事情,空出来的时间就让她多看课外书。
到了这学期,孩子语文学习很轻松,在家没听写过一次,识字毫无困难;看图说话条理清晰,有时还能用上合适的描述性文字,老师在作业本上划了不少圈。
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获取书的途径不再是传统的书店,超市、电子书、网购等其它方式让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类的书:大家的、草根的、文学的、社科的、国内的、国外的,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书籍,我们不仅要更多地读书,还要读对书,语文才会好。
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我曾购入一堆官方推荐的语文素养读本,孩子完全没兴趣。我又按照《对》中列出的清单,给她买了些主角是动物或儿童的国际获奖作品,她真的很感兴趣!甚至会看上几遍!这些书想象力丰富,情感描写细腻,特别是出奇的夸张总让她哈哈大笑。
小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热爱的故事结构,等小孩子真正养成爱读书的兴趣之后,然后可以慢慢地把他们引向其他的书。
在书中,作者根据孩子年龄开出详细分级推荐书目,由浅入深,由窄变宽。对于我这样不知如何选书的家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所有人类思考、人类谜团、人类科学及人类文明,真正的基石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在某个层面上也终将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
从影片《功夫熊猫》里,我们看到食物、建筑、服装等中国文化元素,看到“天人和一”的中国儒家思想,还有努力奋斗、不言放弃的美国梦。
如果我们准备写牛顿的传记,我们需要知道万有引力这一物理现象;如果我们要写空调制冷的说明,我们必需知道空调的工作原理;我们学好数学,良好的逻辑思维必定会促进我们写作上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小学和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这十年里,能读到什么好书,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谓阅读改变人生。但阅读仅仅靠学校的“语文课”,显然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