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为什么有时候写文章,好的时候会非常火,但是差的时候也会非常差呢?
很多人做事情靠状态——好的时候无往不利,糟糕的时候一塌糊涂。他们其实就是缺乏持续的知识输出。 成功就是找到幸运但是低概率的事,变成知识,并高概率地重复。
所以我告诫我身边的小伙伴——与其总想着写文章大火,不如自己积累身边的做事的知识——老事情写文档,新事情做复盘。
攀岩者会在岩壁上打下钉子,让自己即使失手也不会自由落体。知识就是时代攀岩者在不确定的岩壁上打下的钉子——输出知识让我们更有勇气,更有效率,不用担心从头做起。
三十二,利用知识如何变现?
知识变现的4种产品
1. 卖时间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我们都在用知识变现。小时候妈妈叫你“好好上学,以后找份好工作”就是变现路径。90%的人都在用一定的知识参与协作,变成工资。
知识含量低、规律性强的工作时间就便宜,甚至分分钟被电脑取代;而知识含量越高,面对的状况越复杂,时间就越值钱——比如说华尔街顶级的律师,一流的医生,最好的企业咨询师——往往一小时标价上千美金。
2. 卖专利和版权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1989年出版,在全球卖出2500万多册,版税收入近1亿美金。柯维先生的演讲费用一度高达3万美金每小时。但即使这样,他也需要近3000小时才能赚回自己的版税——这至少需要3年吧。专利和版税确实收益高,但也是门槛更高的知识变现方式。
版权有2种方式变现:一种是版权收益,比如出书;一种是吸引流量,然后通过广告或电商来变现,比如大部分公众号,早期的“罗辑思维”。
3. 卖产品
有没有可能不是成为一环,而是直接单独地输出一个完整的产品?有,那就是最近比较火的知识产品与内容创业。
过去知识产品需要一个组织协作才能完成——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和科技无限放大,很多原来无法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变得有可能。拿《超级个体》来说,从“顶层设计-策划-知识挖掘-写作-音频剪辑-手绘-排版”我都自己做了一遍后,然后找到专业人士分包。
这就是卖产品。
隔壁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就是个很好的知识产品——功能清晰、收益明确。刘润有一次和我聊他一个让我敬畏不已的细节——他每一篇文章的含标点字数都是在1790~1810个字之间,然后经过训练,让自己的音频永远是300字每分钟——这样他每天的内容永远控制在6分钟左右。这种精度,已经到了ISO9002标准了。
当然,因为涵盖了更多价值链条,知识产品的门槛和收益都更高。从“罗辑思维”到“得到”,本质就是从知识的“流量变现”到“知识产品”本身的变化。
4. 投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知识变现的隐藏关,就是投资。
好的知识理论有一个标准——自洽地解释过去,正确地预测未来。“相对论”真正被世界接受,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沿着光跑步的奇思妙想,而是他预测到引力会让光经过恒星产生偏移,而光真的被观测到按照他的计算偏移了。
怎么体现你对于预测的信心?立个字据,写个文章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最终极的其实是投资——把自己的钱和时间押上去,然后等待结果。
查理•芒格说,巴菲特有70%的时间都在看书,巴菲特通过知识来判断,通过判断来投资,获得收益。
国内看得最透的,应该是和君咨询。王明夫先生的商业逻辑如下——和君商学院用免费的优质课程,吸引最优秀的大学生来学习商业;优秀的学员成为和君咨询的人才储备;咨询可以收费,但真正收益的是——如果在咨询中挖掘出好企业,和君资本介入投资,这才是知识真正的商业红利。免费教学、收费咨询、股权投资,这是知识变现的高级方式。
三十三,普通人坚持写微信公众号,成功的机会在哪里?
公司的一个小朋友肖公子,自己做着生涯规划方面的销售,同时持续地找他的客户做各行业的职业访谈,写成文章发表在公众号。断断续续,点击量一千左右——他会成为网红吗?根本不可能。
但是他的职业有可能因为产生知识有巨大的改变——他的意向客户看完他的专业文字,会迅速产生信任,不再犹豫;他的老客户也可以转发他的内容,形成转介;他能通过访谈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高人;他还可以用这段经历去给很多同行分享经验,创造更多机会。为自己以后做管理或转型做咨询师做储备。
影响力会让你在圈子里出名——这会提高你的时间价值;也会带给你更多机会,这就需要你提高你的判断和投资的能力。
持续做好了,选对了,就成为越来越高价值的人。
这个故事也讲给你,这是90%的人最靠谱的知识变现之路。
三十四,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却很有经验?遇到事有很多思路,这种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怎么达到的?
答:你还是踩的坑不够多,不够大。阅历这个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阅读;经验这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体验 ——但是他们忘了复盘、复盘、复盘啊。
复盘最早是指围棋选手下完棋以后重新摆盘学习的过程—— 复盘的关键是从成功或者失败中获得知识、确定假设、提高效率。
中国的复盘热是联想的柳传志先提出来的——任何事情都有3次创造,一次在头脑中推演,一次真实做,一次复盘中重新做一次。
复盘有4步——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好的时机是当时记录下感受和小想法,隔夜后思考、整合,一群人比一个人更有效。
三十五,如何能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比如父母岁数大了,退休后和社会渐渐疏远,跟不上年轻人的知识,朋友圈里净发那种一看就是谣言的文章,甚至可能连手机都不会用。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大致一直能维持这种每年增加5%的速度,这也是一种幂律。如果科技不这样发展,500年前的人类社会里老年人总是因为积累了更多经验,反而不会被扣上落后的帽子。
当我们60岁时,每个人也都将是孩子眼中那些专门发“不转不是中国人”文章的人。那时我们落后下一代的程度和我们现在领先父母的程度是一样剧烈的。父母落后你是正常的,不是他们不上进或者退步,而是社会知识在以幂律增加,而他们因为年老而停下了。
还有,我们事业发展中可能经常抱怨,说现在没有机会啦,微信公众号红利过去了,互联网红利过去了,好像干什么事难度都增加了。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其实在任何时间点上抓住红利的难度都是一样高的,那些在90年代初干小买卖赚到钱的人难度和现在创业融到资的难度差不多。只不过当我们用同一件事穿越回过去对比时才觉得原来的更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可能面对变化可以更理性,更淡定。
三十六,什么叫做所有权依恋症?又如何利用它赚钱呢?
行为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所有权依恋症”。无论是有形的汽车、房子,还是无形的观点、看法,在“拥有”之后,人们对它们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比如一辆开了很久的汽车,当你决定卖掉的一瞬间,我们对它的估价就会上升,不仅仅是因为配置、性能,更多的是开始思考“这是陪我度过毕业后最艰难的那几年的车啊”。同样在生活中也适用,比如初恋女友特别好看;母校自己可以骂,别人就不行;老房子就是住着舒服。但是用到变化很快的职场和商业,会让人失去正确判断。
在人类本性中,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
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所有权依恋症”的商业应用极致就是体验式购物的宜家家私,各种家具不但按照家的样子摆放,而且允许你触碰、坐卧。身处其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它们放在自己家里的样子,而在体验中投入的时间越多,你的“所有权依恋”意识越强烈,购买的机会大大提升。同样道理——你的物品放到“购物车”,本身就是一个大坑,会提高你的购买欲望。
三十七,如何用三件事来优化生活?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起床气刚刚散去。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阳光灿烂,繁(cao)忙(dan)的一天恍如隔世,这时能定出更加靠谱的计划。进阶选手可以考虑临睡前去做,这样能有更多时间思考,也减少第二天早上的意志力消耗。早起直接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2.写下来
很多人也会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这没有用:没记录,没发布,也不能有回顾。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 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在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三件事”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被一拖再拖而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
如果当天没完成,可以思考下是不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是,可以把它划掉;如果是,写到第二天的计划里面去。若这件事在你计划清单里出现了一周还没做,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拖延它的本质是什么了。Tips:在前面增加数字1/100会让你更容易持续,也更有成就感。你可以从1/30开始,坚持一个月。
3.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变成了一个资源链接工具啦。
我会每天早上把计划发到生涯规划师微信群里面。一开始,我也不好意思发群,因为一方面涉及一些隐私,可能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做不到的话,第二天被人发现会很不好意思。不过后来我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发到了群里。想不到收益了很多。
三十八,如何理解,我们的生活需要小确幸?
“小确幸”源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意为“微小但确切的幸福”。“小确幸”的范围很广,没有具体的指涉。在书中,村上说,当他把洗过的干净内裤折好、整齐摆放在抽屉中,就会感到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
每一个“小确幸”持续几秒至几分不等。它可以是你吃到喜欢吃的冰激凌,可以是在“双11”买到之前想买的一个东西,可以是无缘无故送一个礼物给想送的人,可以是给父母亲一个特别的电话……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幸福清单”,就能找到一堆幸福清单。还有本书叫做《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里面每一页都是小确幸。
你得学会这个技能。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上升也下降。上升的时候你需要成就、学习,下降的时候,你需要点儿幸福。 再说,幸福真的是件高性价比的事。
村上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的最后写道:“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三十九,如何定义聪明的年轻人?
我认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无知、有趣、互联的。
无知的人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持续学习。 他理解和尊重科学精神,愿意质疑一切,也愿意在足够多的证据面前转换观点,他知道自己知道的其实不多,也愿意听其他领域专家的观点。
有趣的人得特别好玩。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成熟又喜欢撩拨的心智、还有勇敢自嘲的幽默感。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其实常常劳而无功,有趣是进化给予我们的路上的饼干。所以我认为,有趣是一种精神上的“少年感”。只要你还在有趣,你就没有停止发展,没有思想上的衰老。
互联是聪明人最重要的领悟——个体的努力、天赋很难撬动社会阶层、逆转时代潮流。他们懂得利用社会和群体的力量给自己增加势能。就好像三体里面最厉害的打击,不是两个星球的攻击,而是动用自然伟力。
他们有工匠精神,也不抗拒买房获利;他们有独立思想,但是也懂得借社会大流;他们有自我探索领域,也懂得进入知识源头的社群互相学习。
这种聪明的时代年轻人,做点好事不矫情,做点小坏事也不窝心。他们知道极度的善良和极度的精明是一回事。
四十,我们如何能够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今天不是被迫,而是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他才会真正为自己生活负责。而只有当他为自己负责,他就开始创造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你也许希望有一个梁朝伟一样帅、陈道明一样有才华的老公。但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会选你吗?或者当年你也许有更好的追求者,但是以当时你的情绪和心智,会看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吗?
同样的,每天准时早起的确很糟糕。但是每天不准时早起也许面临的情况更糟糕,比如被骂、失业或者发展不上去。你要做的,其实是创造一个更多自由的选择。我们也时常怪自己父母给自己不够好的选择。其实一方面父母已经做出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择。而你选择听你父母的话,因为不听的选择可能更差——你都不一定能健康长大——那也是你最好的选择。
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今天不是被迫,而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时,他也就对过去释然,面向未来,从而开始创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