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老师的书《圭江流韵》,读着每一篇文字,在那字里行间流淌着墨香的深情,对于家乡,对于山水,对于风景,对于历史和现实,以及亲情,乡情,友情和爱情。她用“桑梓热土”、“古风弥漫”、“诗意行走”、“山情水韵”、“骨肉情深”五个版块融汇着内心世界里的澎湃文字,如一幅画,绘出了最美的《圭江流韵》,展书而读,所有的美都在那字里行间涌向你的眼帘。
“虽说我的家乡有点儿像个穷人家的女孩,有着几分含蓄、几分羞涩,却还是有着几分姿色。”农家有女初长成,美若天仙娇娉婷。“弹指一挥间……大有点毛公当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意味,”三十多年,丁酉初春的某个清晨,婀娜多姿的北流河又以楚楚动人的娇容,与我约会在城郊一隅。让我再一次陶醉在她的面前。“我可爱的家乡,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是北流,是李婷老师的家乡,她以深情的笔墨写着《我的家乡叫北流》。“圭水北去,流淌出一个游子的停泊港湾;圭江北走,流淌出我婷婷心中的牵挂。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家乡,心底总在深情地呼唤着她:北流、北流、北流……”
沿着家乡圭江的母亲河,涌入心底的柔情是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家乡的裴圣奶》、《新圩玉虚宫》、《家乡寻古》、《家祠的记忆》、《我的沙塘,我的家》、《寻找沙街的影子》、《长在心头的龙眼树》。裴圣奶裴九娘的故事,新圩镇上,那始建于明崇祯七年的玉虚宫,北流的孔庙、景苏楼、登龙桥,以及沙街的记忆,沙塘,“村西‘绍伦公祠’旁的李姓农家”童年的欢喜和好奇,都在那里遥遥招手,然后走进文字。化作《远逝的年味儿》、《捉鱼》、《欢笑重回校园时》。
孔庙,不是曲阜的孔林,也不是我的家乡桐城的孔庙,在广州市中山四路的42号,人们曾叫它孔庙。一座庙、一个人、一件事,李婷老师的笔下,将二千年前的孔子,将一个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走出的男人,那年33岁的毛泽东,轻轻地叙说着他们的故事。“离去之际,忍不住频频回首,但见:周恩来总理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手迹,悬挂于正门的牌坊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璀璨无比。”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着李婷老师的《圭江流韵》从墨香的文字里跟着李婷老师去看山去看水,济南的趵突泉、《初冬的大明湖》、黄河湿地高青慢城、天险娄山关、《人间仙境勾漏洞》、东岳泰山。“山之仁,涵纳苍天包容古木,纤草收容弱小滋护;水之善,涓涓溪流汇聚成湖,默不作声滋润万物。”
“有人说:亲情,是一缕照亮心田的阳光,疲惫时给你温馨;有人说:亲情,是一堵挡风遮雨的墙,寒风中给你庇护。我说:亲情,是冰天的棉衣,雨中的伞,隔不开的血脉,剪不断的爱。”《山样的父亲》:“弹指一挥间,父亲已经83岁了。当年那个浑身帅气,充满睿智的大小伙子,已经反应迟缓,步履蹒跚。虽然说他年事已高,甚至有点儿老态龙钟,但是与同龄人相比,乃然显得精神十足。这与他曾经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大有关联。”
“打记事起,父亲就象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浑身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小时候读他,充满着懵懂和好奇;青少年时读他,写满了崇拜和喜欢;成年后读他,是刚毅和奋斗;中年再读他,是深沉和慈爱……”《水般的母亲》:“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谓。无论是外表刚强还是柔弱,她们对于子女的付出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的母亲诚属于此。她不仅给了我多彩的生命,而且浑身充溢着温柔、善良、勤劳、坚强、韧性、包容,水一般的滋润着我、温暖着我、启迪着我、教育着我……”。
我的眼中有泪水在转动,这不仅是文字的渲染,这是岁月在记忆的最深处铭刻的印痕,山的父亲,水的母亲。《我给母亲洗脚时》,母亲,如果有来生,我会补今生所有的愧疚。《一件毛衣》,涌起了我心底许许多多的童年……。《圭江流韵》,一部厚厚的书,在欢喜、在激动、在忧伤、在回忆、在向往的百般心绪里,读读停停,停停读读,总还有许许多多的精髓,流动在李婷老师的每一篇文字里,与那日月山川的精华,吸引着我去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