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如若你问我书与生活的关系的话,我可能会很矫情的告诉你:书就是生活本身。而今我提笔又放下,细细想来,书籍的价值该是通过被人阅读而体现,但阅读本身又不能称之为生活,它可以被看成一条路,一条通往另一种生活的路。至于路那一头的生活是何种模样,应当取决于阅读时的心态和书中文字的描绘。
我读过的书不多,但仍然很难归类,心情不同选择的书自然也就不同。母亲曾质疑过我对于言情小说及一些青年作家太过热衷,她希望我多读鲁迅等老一辈作家的书,她认为那样的作品才算的上文学,我才能真正获益。直到我强迫她听我念了安妮宝贝在《清醒纪》中的一篇文章,她没有说话,但我在她的眼中看到了认可。
我承认经典的力量,也会选择性的阅读,但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有自己时代的产物,我们叫她青春文学。十几岁恰是正尴尬的年纪,我们的生活里多是青春期的小烦恼,那些书籍给我无法轻易诉说的心事找到了出口,比如好友莫名的疏远,抑或暗恋的单车少年。我踏着书中的文字走向另一种生活,那里有好友许诺的不离不弃,以及少年温柔的回眸。
因为很多时候会为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忙碌而忘记读书,所以我时常会感到愧疚。但读书从来不该是任务,它是一种媒介,是一种体会生活的方式。读书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但它却能改变我面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你正沉溺在某种生活中,读书将会提醒你乐趣的获得需要代价;而如果你正深陷痛苦不能自拔,读书又会成为你逃离的绝佳出路。
读书能让我的生活在既定的轨道上安稳行进,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用读书来平复心绪,无论是欢愉还是忧愁。读书将我引向了另一个世界,它能拍下我生活里的滔天巨浪,也能在平静水面漾起微微涟漪。
有些人说,书读再多也不见得能记得什么,聊起天来像是在倒口袋,惹人反感。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怀疑,尽管读书时畅快淋漓,许久之后也会忘了那些书究竟写了些什么,连摘抄过的笔记隔一段时间不翻阅也会显出空洞。
读书的意义应该是深远而绵长的铺展在生活中的,但又能拿什么来证明呢?在三毛的《送你一匹马》中我终于寻到了答案,当时还颇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她是这样写的:“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你看,寥寥数语,个中深意尽数显露,那些疑问轻巧地找到归属。诚然,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或许感知的并不明显,但这就是答案,就是证明。
我们这样年轻的时候,动辄说世界还太可笑,但生活却真切的将我们拥抱着。读书将两种生活连在一起,一边存留肉体,一边放飞灵魂。若把书籍当作一条路,那么读书便成了漫步,如果能一路走到垂暮,那幸福定会溢出胸膛,漫上我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