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实地参观过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但我十分关注这样承载着历史与辉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关注到有关现场图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发现:
在平型关作战缴获品中,与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紧挨着展出的,万分惊奇地发现还有两挺九九式轻机枪。我不知这照片有没有误,如果这真是平型关纪念馆的陈列,这玩笑就开大了,因为平型关作战时,九九式轻机枪还远远没有问世呢。
日本鬼子侵华之初,其步枪小队是编有机枪分队的,但那时的轻机枪只有一种,即大正十一年式,也就是著名的歪把子。这就需要先说说这个歪把子。
在抗战的敌后游击队中,每每说到歪把子,总是一种既仇恨又羡慕的复杂心理。仇恨,是因为它往往成为区小队、县大队不易克服的火力障碍;羡慕,则是渴望自己也能有一挺这样的机枪以提高战力,说明当年的歪把子在抗日军民眼中是一件重量级的杀器。
这也没错,对于土枪土炮的敌后抗日军民来说,歪把子的确是一件利器,但若将其与当时装备的其他轻机枪相比,这歪把子可真的不咋的。
怎么个不咋的呢?最突出的有这么几点,一个是可靠性差。也许是问世和列装较早(歪把子1922年研制成功,1923列装)的原因,和稍晚诞生并同在二战中服役的ZB26、布伦、BRA、PD、MG34等轻机枪相比,这歪把子的供弹与众不同,它既不是用弹夹,也不是用弹盘,也不是用弹鼓,也不是用弹链,而是用弹斗,可靠性差就差在这个弹斗上了。它这个弹斗是暴露在全无封闭的光天化日之下,遇到刮风下雨,弹斗进入泥沙等异物,就会影响它的进弹。战场和运动场不一样,开运动会肯定要选最好的天气最好的环境来进行,可打仗就不一样了,你总不能说天气不好就不打仗了吧?再说了,就是不刮风不下雨,战场上殊死搏斗,谁能保证不扬起沙尘呢?扬了沙尘就不好使。歪把子在可靠性上落后了同时代轻机枪很大一截。
二是装弹动作繁琐。歪把子的供弹也和三八式步枪一样,用五发的桥夹。使步、机枪供弹具通用这一理念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歪把子在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运作上却出了毛病。它不是让步枪迁就机枪,而是让机枪迁就步枪,这显然本末倒置了。歪把子的装弹动作远远不像换弹夹那样简单快捷,将六个五发桥式弹夹一排一排地装入弹斗,那是相当的麻烦!轻机枪是步兵班组武器,战斗中并不比步兵靠后,战机稍纵即逝,而机枪手又是对方主要狙杀的目标,这样子鼓捣半天才重新装好弹,战机可能已经拱手让给了敌人,而自己却极有可能成为人家的靶子。
三是人机工程差。和别的轻机枪的瞄准具置于枪身上方或左侧不同,歪把子因为弹斗置于枪的左上方,它的瞄准具安在了枪身的右侧。我真服了小日本了!一般来说,瞄准具安装在枪身左侧对于瞄准最方便,捷克ZB26、英式布伦等瞄具就都是安装在枪身的左侧,使瞄准射击变的轻松舒适。安装在枪的上侧也可以。但瞄具右置,问题就大了。因为枪托抵右肩,瞄具在上侧,瞄准时就已经得向右歪头了,瞄准具在枪身右侧,那脑袋就得使劲向右歪才能瞄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日本便又使出一记削足适履的狠招----将枪托向右歪出一截子,歪把子就此得名了。这样做多少缓解了瞄准时使劲歪脖子的痛苦,但枪托向右歪出一大截子,供弹具又向左凸出一大截子,破坏了枪械整体的线性美倒在其次,给枪的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却是要命的了。用过枪的人都知道,枪的携行方便与否,主要不取决于枪的长度,而取决于枪的长宽高三者的乘积,许多老兵感觉携三八式时并不比携斯登式更不便,原因就在这里。歪把子左出一块右出一块的模样,是扛也不好受,背也不好受。
除此之外,枪管不能快速更换、没有前握把导致的行进间射击不便抓握、质量偏大等等,也是歪把子的短板。不一一细数了。
歪把子的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并非二战中被发现的,而是早在其列装后不久便已暴露,从1931年开始,日军便启动了新型轻机枪的研究,1932年招标,1933年审查,1935年5月完成各种测试,1936年1月,九六式轻机枪诞生,1938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九六式轻机枪和当时主流轻机枪一样,采用30发弹夹从上方供弹,使装弹不再像歪把子那么繁琐,缩短了重新装弹的间隔,提高了可靠性;将瞄准具左置,瞄准时用不着使劲歪脖子了;减小了枪管外径,使全枪质量得以降低,所有这些,当然比歪把子前进了一大步。
和其他轻机枪不同,九六式轻机枪还有几处独具的特点,比如可以上刺刀、可以安装光学瞄准镜等,不过这除了能表明他们倭国的特别,对于轻机枪来说,用处真的不大。
该枪一个最大的外部特征,即它用于抵肩的枪托与枪管严重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而且样式很怪异。当然,出于瞄准的原因,那时的枪,抵肩的枪托与枪管多数都不在同一轴线上,但总会尽量地接近,这一是为了更确实地防止后坐产生的枪身的跳动,二也为了美观,但小日本的审美可能与众不同,九六式的枪托样式以及与枪管轴线的偏离有点夸张了。
该枪另一特征,是它的前提把。人家的枪提把都是向后弯曲,九六式的枪提把是向前弯曲,实在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它这个提把只能用来行军时提枪,却不能像ZB26和布伦轻机枪那样在行进间射击时作为前手柄抓握,因为它不能转移到枪的左侧来。
如今太多的人都说九六式是抄袭了ZB26,本人实难苟同。大概说这话的人除了ZB26就不知有其他轻机枪了。那时采用导气式又用弹夹上方供弹的轻机枪是个主流,好多轻机枪都那个模样。如果从外观的相似程度上说,九六式与英军早些时候研发而未列装的维克斯轻机枪倒是更相像的,与同是英军的布伦轻机枪的相像程度也大于捷克式,但要说是谁抄袭了谁也难说。
在九六式轻机枪装备不久,日本陆军又在九六式轻机枪的基础上变更口径,开发出发射7.7毫米友坂步枪弹的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除口径外,结构设计与九六式轻机枪基本相同,从外观上看也几乎一模一样,那如何才能一眼便区分二者呢?看以下这两处即可:其一,看枪口处有无消焰器。九九式的枪口处安装有一喇叭型消焰器,而九六式没有;其二,看枪托尾部有无支架。九九式的枪托尾部有一个单脚的支架,九六式也没有。
但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长期战争状态下,枪的主人经过多次变更,有些九六式轻机枪被使用者私自安装了消焰器,而有些九九式轻机枪的消焰器和尾部的单脚支架则被使用者拆掉(战败前生产的少量九九式出厂时即取消了枪尾的单脚支架),这便给区分二者带来了困难,并有可能造成混淆。那怎么办呢?没关系,还有第三个办法,看弹夹的弧度。九六式使用的6.5毫米枪弹是半凸缘式,九九式使用的7.7毫米枪弹是无凸缘式,因为这个区别,导致了枪弹的锥度不同,并进而导致弹夹的弧度不同,九六式轻机枪弹夹的弧度略大于九九式,而这个特征,是使用者没办法私自改造的。当然,如何根据这个弧度来区分二者,也要看你对这两支枪的爱好与关注程度了。
九六式轻机枪研制成功后,曾大量生产并装备侵华日军,但并未完全取代歪把子,直到日军战败,歪把子仍然在军队中与九六式并存。而九九式列装后,主要装备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在中国大陆作战的部队,除关东军外,则并不多见。
日军有用他们的神武纪年命名军械装具的习惯,比如九二式步兵炮、九五式军刀、九八式军服等,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也是用的日本神武纪年命名。顾名思义,九六式轻机枪就是日本神武纪年的2596年、也就是公元1936年研发,九九式轻机枪则是神武纪年的2599年、也就是公元1939年研发。两枪都没能赶上参加平型关作战。那时,九六式已经研制成功,但还没有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九九式则还没开始研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