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吴军)
从履历表上来看,吴军绝对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清华的本科和研究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毕业后任职于Google公司,任Google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从事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和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2010年离开Google加盟腾讯公司,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如今创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
其实这样的极品IT男本不大应该引起我的关注,因为他研究的东西我完全不懂啊。不过吴军还拥有着一项不同于一般理工男的天赋:极其出色的叙事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与我们这样的普通阅读者发生联系。
我曾经向很多朋友推荐过吴军的《文明之光》,并且很笃定的说这是我看过最有意思的文明史著作之一。别具只眼的史料裁剪,流畅的文字叙述,颇为独到的见解,真的很难相信作者是一个纯粹的理工男。
而《浪潮之巅》则是吴军的成名作,讲述的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故事。这个领域无疑和吴军的专业和工作更为贴近,所以显得比《文明之光》更加游刃有余。
《浪潮之巅》最早缘起于吴军应邀为Google中国黑板报撰写文章,介绍他对互联网和IT业界兴衰变化的思考。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被作为“浪潮之巅”栏目分次刊出。该栏目有着大量的追读者,包括李开复,后面这些文章不出意料的结集出版了。
所谓“浪潮之巅”,是指近一百多年来的技术革命。有那么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在吴军看来,新的一场更深刻的智能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新的一波浪潮即将来临。
在我们身处其间的这波浪潮中,那些占据潮头的公司改变了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有今天依然强盛无比的微软、IBM、苹果、英特尔、谷歌、甲骨文、思科、惠普,也有风光不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AT&T、雅虎。
吴军将这些公司称之为“伟大的公司”,而“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呢,吴军认为至少有四点:
1、它们都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并在各自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2、它们代表了或代表过一个时代,形成并且带动了一个产业链。
3、它们不能仅仅是“以后可能前途无量”,而且必须有非常强的盈利能力。
4、它们需要在财务上能够汇报投资人。要做到这一点,它们不仅要能产生足够高的利润,同时要达到足够高的市值,让投资人获益。吴军以50亿美元的利润或者1000亿美元的市值作为门槛。
吴军将这些“伟大公司”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可谓是波澜壮阔。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整个互联网和IT行业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说一些段子。
吴军对微软的评价很高,称之为“IT领域的罗马帝国”。对比尔盖茨更是推崇备至,直接说他是“业界的拿破仑”。直到今天,微软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不过吴军对他的未来并不看好:
微软过于强大的桌面软件的基因,使得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因为个人电脑的浪潮还没有完全过去,处在这一波浪潮之巅的微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仍然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但是,这些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它今后的辉煌,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在线部门和游戏部门能否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最终胜出。但是照微软目前缓慢的前进步伐来看,它的希望比较渺茫。
网易公司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大家不再会把它视为一流的企业。但吴军却认为,如果一百年后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远和戴维-费罗,而不是今天更有名气的佩奇、布林或者扎克伯格。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并且发明了一种让用户和客户可以不是同一人的新型商业模式。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我们得以从互联网上免费得到各种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分享信息,我们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变。
是他们,定义了一个时代!
在伟大公司的故事中,吴军给这些公司的管理者留下浓墨重彩的篇幅。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谷歌的布林和佩奇、甲骨文的埃里森、思科的钱伯斯、惠普的马克-赫德、IBM的郭士纳,还有被他成为“国士无双”的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掌舵,根本不可能有公司的辉煌。
所以说,领袖和人民群众,就是是谁创造了历史?
吴军在这本书是想全面展现互联网和IT行业的全貌,所以仅仅是十几家企业的故事是远远不够的。他还介绍了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解释了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定律、诺威格定律究竟是什么意思,并且如何在实际上体现的。
而且一家IT公司想要崛起,绝不是仅仅靠技术能力就可以的,还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所以吴军还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了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企业上市等等的内容。
可以说,这部分内容吴军写的十分“友好”。因为对于相关从业人员来说,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区别,上市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常识,真的没啥好说的。但吴军却是掰开了揉碎了说给我们这样的小白看,生怕读者看不懂。
而且为了更易于理解,吴军还是专门通过实际案例来解释这些内容。比如企业上市,他就是用百度上市的全过程来作为例子。比如风险投资,他是虚拟了一个小的初创公司,然后描绘它逐步募得资金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股权分配,可以说是相当形象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来,吴军对于华尔街是不满的。在他看来的,华尔街的那些个资本家往往是短视和贪婪的,眼中只有利益。相反的,硅谷的技术公司才是真正改变我们生活和世界的。
在这本书之后,吴军还写了一本《硅谷之谜》作为补充。另外,吴军自己也说了,他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著名的《硅谷百年史》。和本书按照主题分类的不同,《硅谷百年史》是按照年代来撰写的,脉络非常清晰,很值得一看。
腾讯传: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吴晓波)
今年3月份,胡润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马化腾以2950亿元身家正式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一时间小马哥成为了“财富英雄“”,一直以来伴随着腾讯的“抄袭”、“没有创新”的斥责声一时间也下了许多。
胜利既是正义,胜利者是不受批评的。
就像杜兰特2016年加入七十三胜的勇士时,一时间被骂成狗。可当勇士以碾压之势获得2017年冠军,杜兰特加冕总决赛MVP之后,所有的批评都是烟消云散了,球迷们讨论的是他是不是可以挑战詹姆斯联盟第一人的地位了。
没有人会想到,腾讯在数月之后却以另外一种想象再次成为了新闻热点。
腾讯控股1月29日收于471.60港元,创下上市以来最高收盘价,而在4月末收盘仅有386.80港元。不到三个月时间,腾讯控股市值蒸发了8058.7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476.79亿元,差不多蒸发掉了一个百度。
在这之后,一篇《腾讯没有梦想》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写的入木三分,从公司文化和战略风格刻画了腾讯这个屹立不倒的巨人大厦将倾的画面,一时间腾讯成为了风口浪尖。
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恰好也在看吴晓波的《腾讯传》,正好互为比照。
吴晓波无疑是目前最为出名的财经作家,所以腾讯两位创始人张志东和陈一丹才会亲自到杭州请他为腾讯写传。所以这本书不是吴晓波自发的研究方向,而是企业领导层的邀请。虽然吴晓波一再强调腾讯高层承诺不干涉创作的独立性,但通观全书,我觉得这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可以想见吴晓波写这本书不单单是想刻画腾讯一家企业的成长,他是想以腾讯为主线索,展现整整一代互联网公司的兴衰起废,他想写的是目前依然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大时代。
全书的开篇是一段非常文艺,但同时意味深长的话:
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
他们猛力奔跑,触足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精心动魄间,天地舒展成一个以自由命名的花园,大河山川,各自成长。时间是玫瑰,他们是玫瑰上的刺。
吴晓波的心愿非常好,可惜最后完成的并不好。虽然我们能在书中能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痕迹,但都是浮光掠影的,除了腾讯外,其他企业的形象都是模糊的,如何能称之为“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呢?
为什么我会说吴晓波并没有自己在书中自称的那般独立,因为在书中他 明显可以规避了很多对于腾讯不利的内容。
腾讯这么多年来一直背负着“山寨”的名声,对于这至关重要的问题,吴晓波确实一笔带过了。他更强调的是腾讯的“微创新”,以及这种微调所带来的巨大成功。
这就像郭敬明的粉丝为偶像开脱一样:《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了《圈里圈外》又怎么样,要不是郭小四妙笔生花的再加工,这本小说根本不会火?
专业的东西我不懂,就拿《英雄杀》模仿《三国杀》来说,究竟哪里来的创新,简直就是脸都不要了!
当然,对于信息浪潮中的企业来说,山寨其实并不是什么罪无可恕。关于这一点,吴军在《浪潮之巅》就有很精彩的论述,比如微软,无论操作系统还是个人电脑,它都不是最新做的,最后却是成为业界霸主。这些东西是可以拿出来正面讨论的,吴晓波确实遮遮掩掩,反而让读者觉得底气不足。
更让人觉得吴晓波屁股坐的不正的是关于“3Q大战”的描写。
在吴晓波的笔下,周鸿纬完全就是不顾及商业道德的“流氓”,为了拼得市场份额无所不用其极。反观马化腾,完全是个彬彬有礼的骑士,面对一个撒泼的流氓不得不被动应战,但一直保持的非常克制。
可事情真的这样黑白分明吗?
最简单的一点,关于当年360对腾讯的各项指控,吴晓波并没有正面解读过,只是当作恶意中伤。可当年网上舆论为什么很多偏向于360,就是因为很多网友觉得道理是在360这边,这些全都被“乌合之众”一笔带过了。
小马哥是很委屈的,网民是不理性,这样的结论并不令我信服。
这本书有不少精彩的地方,比如QQ通过微创新最初的突围,QQ秀再造即时通信客户端的盈利模式等等,让我们认识到腾讯高层对于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不过关于微信的描写确实太过简略,这样一个让腾讯稳住流量霸主地位的关键性产品,看完书中的描写并不明白微信究竟是怎样成功的。
另外,既然是“腾讯传”,那就应该全面展现腾讯的发展历程。但吴晓波明显只顾对腾讯成功的方面唱颂歌,而失败的领域却是一笔带过:电商、搜索、微博、短视频...
在拥有流量和资本的巨大优势下,为什么腾讯不能这些领域获得成功?很遗憾,吴晓波并没有想去分析这些问题,倒是《腾讯没有梦想》里面论及了腾讯体制中的各种问题。
比如吴晓波盛赞腾讯内部有“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的不成文规定,正是由于这些原则,让企业中层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了自己的创造里,这就导致了腾讯的很多关键性产品,包括微信,并不是高层的战略布局,而是中层的自发研究。
可是,吴晓波并没有写“一旦做大,独立成军”的反面是什么。事实上目前的腾讯对于失败是非常不包容,如果产品失败了,团队负责人基本上就会被边缘会,要么混吃等死,要么跳出去单干。如今腾讯家大业大,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冒着坐冷板凳的风险去主动开发新产品。
吴晓波只写了积极的一面,而这些而腾讯未来发展有着巨大阻碍的问题却是完全未提及。
吴晓波在前言中提到,在调研和创作的过程中,他一直被三个问题所缠绕: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长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纵观全书,全书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只能算是马马虎虎。我个人比较期待吴晓波能独立的去写一本全景展现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历程的书,应该会比这本书要精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