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做产品,我们从业这么长时间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什么是好的产品?好产品应该包含什么样的要素?这几个基本问题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是认识不够全面。在这近三年的过程中,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产品”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虽然我们不是在当下火热的互联网行业,但是有很多产品的基本思路是相通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由当下炙手可热的产品概念,移用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中,也许会产生新灵感。(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私信联系。将修正处理)
1、什么是好产品?
对于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能够从某一个维度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有的阐述还相当的深入,最常见的,就是「需求」和「用户体验」的角度。但是对于一个关注到某个特定的维度显然是远远不够,要定义一个好产品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去审视和思考问题。从网络上,看到对好产品描述非常到位的一句话:
可以恰到好处地满足用户需求,拥有完善的技术实现方式,同时可健康持续的创造商业价值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请注意这几个要素:恰到好处、完善的技术、健康可持续。
第一层,一个产品首先要「有用」,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能够给用户带来好处,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切「好产品」的前提。举例来说,12306购票网站的UI部分的体验不怎么样,但是相比于排队买票来说,它是「有用」的。所以这个维度,它初步符合好产品的定义。对于「需求」这一层面,好产品还应该努力做到「恰到好处」。实现需求,但不添乱。不盲目的增加需求,只做好核心功能。比如微信就专注做好社交,比如大疆就做好航拍。
技术这个维度,首先,必须是技术上可实现的。技术层面,只是「能做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完善」。类似「性能」、「运行速度」、「稳定」等等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完善」这个定语所表述的。从产品的价值性来说,完善的技术实现也要考虑当前的实现成本,技术风险,成品率。如果在技术实现上并不具备完善的实现路径,那么就不是一个好产品。比如早先提出的AR、VR产品。这些产品的概念是非常好的方向,但是在技术实现上尚不具备完善的技术路径,因此在目前阶段算不上一个好产品。
商业价值方面:一锤子买卖,或者依靠欺骗、忽悠用户,有时候也能创造商业价值,但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不算「好产品」。
很多大公司,例如BAT这种,他们的产品是一个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面,不一定所有产品都是直接「赚钱」的,但有些不赚钱的产品,可以辅助其他产品赚更多的钱,或者可以「赚」到其他价值。例如,微信本身是不收费的,但是有了微信,才有微信支付,才能分发游戏,后两者很赚钱;再比如,大公司几乎都会有社会责任相关的部门,做公益往往是不赚钱的,但是可以赚到人脉、渠道,以及名声。而所有这些,对于一家企业,最终都是为「商业」服务的。
2、产品设计的五大要素
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抽象为五个重要层级:
表现层:所看到的产品的形态。产品的外观、配色、字体、端口,使用便利性等等
框架层:由一个个元素构成的产品的页面形式,如:测试仪器的界面样式。
结构层:每一个页面、功能是通过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每一个页面跳转的层次,就是结构。
范围层:定义了产品应该包含的功能,所能够完成的产品目标。如:电能质量测试仪包含了电能质量相关指标的测试。但是不能包含继保仪的开关量测试。
战略层:做这个产品期望达到的目标,期望实现的商业目的。
下面将仔细分析每一个层级应该做到的事情:
战略层,主要要确定两个核心问题:
A、我们想要通过产品得到什么
B、用户想要通过产品得到什么
一个好产品在定义之初,如果没有很好回到这两个问题,一定不会成就成一个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回答这两个关键问题,后期的产品形态肯定达不到既定的期望值。
我们要通过产品得到什么:主要有两个目的-实现商业目标(增加利润或者是削减开支),增加品牌影响力。因此一定要在产品定义之处,确定好我们期望通过产品得到什么。必须以此来作为产品的实现准则,指引产品设计工作。
用户通过产品得到什么: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能够抓住用户的需求特征。只有解决用户的痛点,抓住用户的痒点兴奋点,才能成就产品的引爆点。对于用户要进行细分处理。因为每一个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不一样,我们要针对用户的特征将用户细分为不同的特征群体。如:电能质量的用户可分为,研究所技术人员、现场施工操作人员、市场运作人员,等等。不同种类的用户群体期望的产品是不同的。常见的用户研究方式有:市场调查、用户测试、用户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用户角色的方式,把相同类型的用户归类为某个特征角色。
在制定产品战略文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员参与方式。公司管理层、产品经理、技术人员、销售市场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等。因为每一个人所期待的产品特征不一样,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的视角才能有比较完备的产品战略。一旦形成了产品战略文档,该文档就会成为指引产品建设的核心目标。让每一个有关的人都知道,产品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这些目标是怎样影响各个环节的。
范围层,要确定两个核心问题:
A、我们要做什么
B、我们不要做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
团队需要明确一致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只存在于产品经理脑海中,拥有明确的需求,权责清晰,统一的目标,将会大大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士气。
“我们不需要做什么?”
随着项目前进,产品的各种可能性会浮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不控制需求,会将项目带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因此确认需求的优先级,是非常重要的。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我们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我们要求清晰的认知: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伪需求。尤其是在产品未完成阶段,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市场反馈。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哪些是当前要做的功能,哪些是下一阶段要完成的功能,哪些是下一代产品要做的功能。建立需求池的概念,不断收集反馈,并规划这些需求什么阶段做好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实时跟进用户方法,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例如:微信前期就专注做好语音、通话功能。等到用户数量上去,通话功能完成后,开始主打朋友圈的熟人社交。等到朋友圈铺开后,再开始做微信公共号,抓住用户的咨询流。再后来做支付、做小程序,等等。每一个迭代阶段做最核心的功能。如果微信一开始就做支付,十有八九会被当时风头正热的米聊干掉。因此我们做产品也是一样,要在不同阶段做好应该做的核心功能。
结构、框架、表现层,更多的是基于用户体验部分。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主要的来源在于视觉层面。一个产品的配色、字体、排版、重量、材质、告警音、警告标志,等等方面。要成就为好的产品,需要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当然这些用户体验的设计非常非常具有挑战性,下次可以讲讲怎样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3、产品PM与项目PM的区别
我们常常谈到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实际上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用一句核心话语来描述两者的职业特征就是:
产品PM(产品经理):做正确的事情。项目PM(项目经理)正确的做事情。
产品经理是驱动和影响设计、技术、测试、运营和市场等人员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的经理人。产品经理是企业负责产品管理的职位,负责调研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技术,何种商业模式,负责产品盈亏等。
产品经理是每个产品牵头人,需要做到收集用户需求,负责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确保团队顺利开展工作,保证高质量的按时完成和发布产品,对每个产品在集团内的盈亏负责。还需要协调产品所有运作环节和经营活动,进行竞争产品分析,研究产品发展趋势,推动产品推广运营。概括如下七个方面:
(1).明确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及其特征;
(2).获取、评估和管理用户需求;
(3).完成产品需求文档、产品原型和流程图;
(4).精通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技能;
(5).项目管理、需求变更管理和需求验收;
(6).产品运营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7).提供运营、市场和销售等支撑。
项目经理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协调管理团队,以保证按时交付保质保量的项目,达到相关干系人满意、客户满意。不仅努力实现项目的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目标,还要监督控制、协调管理整个项目过程,满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当项目比较大,项目被拆解为一个个目标相互关联的小项目,形成项目群(Program)管理。
产品经理常用的几个文档:MRD(市场需求分析)、BRD(商业需求分析)、PRD(产品需求分析)。项目经理的关键文档:项目管理列表。
MRD的含义MRD,英文全称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意思是:市场需求文档。主要面向对象是公司管理者、市场运营、销售。阐述产品的市场大小,有哪些竞争对手,有哪些潜在需求。
BRD的含义 BRD,英文全称为: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主要描述产品可以为公司带来怎么样的商业价值。利润如何,公司可以通过哪些途途径达到需要实现的商业目标。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意思是:产品需求文档。用来描述产品应该包含的功能需求点,哪些需要完成,按照怎样的步骤完成。用来指导产品的实现方式。
项目管理列表需要做大一下方面:
(1).对项目成败负责;
(2).建立可达成目标,确保团队对目标认知一致;
(3).平衡项目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项目管理各要素权重;
(4).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使他们满意;
(5).裁剪运用PMP推崇和倡导的项目管理方式方法,做到有效管理;
(6).掌握PMI主义,协调相关干洗人,实现项目从启动到结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现阶段怎样进行产品设计
一个产品的战略定位已经决定了其是否有核心竞争力。采用营销学上的4P理论来看,可以从这四方面考虑:
4p理论即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意思为产品,价格,渠道,宣传。(具体的分析方式,可以以后讨论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
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资金、技术、销售渠道优势,市场份额,成本优势,等等。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不够等等。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竞争对手失误等。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产品发展战略。
在当前阶段我们在产品的需求调研中,做的并不够。很多用户需求并不知道。要建立一种反馈机制与终端用户形成互动。常见的方式可以与终端用户进行访谈,获悉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还期望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支持收集现场的使用问题方式,建立反馈问题档案。如果有余力的,开发人员需要定期做一些技术支持的工作,只有真正面向用户,解决现场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做一款优秀的、稳定的、好用的产品是多么重要。也可以让开发人员知道,用户更专注的点是哪些,由此来指导开发会有很好的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