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十四、五岁的少年叛逆性最强,大体在初中阶段。我很反对笼统地将孩子的“不乖”行为解释为“叛逆”,这样一下把孩子推向“罪人”的边缘,这是不公的,会导致孩子更加得“叛逆”。
有人戏称现在是“老鸟”教育“菜鸟”的时代,家长知识与信息更新的步伐很多时候不及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扣上“叛逆”的帽子,不孝之子的罪名,这只能被认为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如现在的婚姻,有多少人认为父母还能包办代替?现在是孩子们恋爱自由,父母可以建议,但不能横加干涉,最终由孩子作主,这是受法律保护的,而在过去则是大逆不道。叛逆期孩子不听父母言也是这样,“叛逆”不等于“不孝”。
《弟子规》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那种培养“乖”孩子的传统做法有好的一面,但也并非完全科学,言必听父母,可能孩子的个性被压制了,可能成长脚步放慢了,也可能谈不上青出于蓝了。家长摆正位子,调正心态,家庭民主氛围越浓,就能和和顺顺。
叛逆叛逆,究竟叛谁的逆?
有位当民警的父亲向我反映,眼睛差点被上初一的儿子打瞎,当瘦高的孩子与粗壮的父亲来到我办公室时,我说:“你先向儿子道歉。”父亲一脸惊讶,问之为何,理由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叛逆”,而是长期“缺钙”的表现,而是长期缺少尊重和理解的再明确不过的信号!而这,恰恰被很多家长解释为大逆不道,家长一旦失去了家庭师道尊严的颜面,就又急忙扮演封建卫道士的角色,而历史的确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的角色也应变换。面对父亲的道歉,儿子也承认自己有不好的地方,一刻钟的时间,父子握手言和而去。在自身对长者未必很孝的言传身教下,在学校家庭“唯分是问”的氛围里,我们家长也需要扪心自问,是否叛逆了过去的家庭教育之道?是否叛逆了时代发展之道?如此推断,更年期是不是也可看作叛逆期?
其实,“叛逆”不是“罪”,人的成长必然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由刚离开母体的依赖,到自我意识的增强,这是必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与之对应的是,孩子因为家长放手,学会了走路,这是第一成长期。这一时期,家长必须学会赏识与鼓励,孩子才能行走自如;随后,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惟命是从,去尝试行走自己的人生路,这是第二成长期。这一时期,家长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和谐共处。
亲子教育就是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人生就是从放手到撒手的过程,只有放手,孩子才能握手、牵手,才能成为一把手,二把手,可有些家长却迟迟不肯放手;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好男儿志在四方,而有些家长却迟迟不予放行。有时不能怪孩子“叛逆”,而是他们被家长溺爱太深,压抑太久,以致他们已经是一座活“火山”了,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表面的风平浪静。
没有多少孩子愿意承认犯了“叛逆之罪”,他们绝大部分是被父母逼上梁山的。不少家长和老师漠视孩子自尊的心理需求,用封建专制思想和监狱管理做法,把孩子逼进了房间,逼进了游戏与小说,甚至逼上了恋爱之路。在那里,孩子们有了片刻的自由与轻松;在那里,孩子们忘了暂时的伤与痛;在那里,孩子们享受到了心灵的一丝慰藉。加之媒体舆论对个别叛逆少年的不当宣传,把孩子们“围剿”在社会的角落,陷他们于不仁不义的地步。当所有的反抗被“镇压”,当所有的心声被“叛逆”,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成为学习的“奴隶”,越来越失去生活的乐趣,行走在家庭与学校的边缘。
孩子的叛逆,说明家庭教育引导功能的弱化,说明我们家长不能洞察孩子成长心理,说明我们缺少与孩子平等愉悦的有效沟通。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积极引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子“叛逆”的步伐。你只有比孩子更“叛逆”,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与崇拜,才能一直担当孩子的人生导师。
时常这些因孩子所谓的“叛逆”而苦恼家长发出呼声:“请救救我的孩子!”我们耳边又时时响起孩子们心中的强烈呼唤:“爸爸妈妈,理解万岁啊!”其实,这背后就是心中有孝啊,难道过去的“开心果”真的就成了“阶级敌人”了吗?
人生历程中,没有真正意义的“叛逆期”,如果说有,那么所有人一生都在“叛逆”,由“小我”不断塑造成“大我”。他们只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期,成长的涅盘期,更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尊重期”、“沟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