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三次授课,丁敬耘老师讲了童年期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这是我最关心的,因为我的儿子今年9岁,正处于童年期,而我的女儿今年16岁,正处于青春期。
丁老师讲到,童年期指的是6-12岁的孩子,这个时间段,孩子们开始离开家庭,努力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因此,童年期的关键词就是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态度,发展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主动学习能力还不够,自控力也还在发展,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老师和家长不用太担心“强制性多了,自觉性少了”,因为孩子们这个时期自觉性还待进一步发展,给一定的强制是可以的。
对于这点,我的感受特别深刻。现代教育总是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似乎对孩子稍加约束,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在这样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儿困难,就会马上放弃一一对于任何人来说,遇到困难都会下意识地退回舒适区,更何况孩子呢?
没有强制性,孩子在学习上一般不会取得好成绩,在生活中也往往会缺乏规则意识一一媒体屡屡曝光的熊孩子背后,大多站着一对不敢强制要求孩子的“弱势”父母。
儿子六岁那年暑假,我就与他签订了协议一一每天早读,背诵一首诗;放学先写作业,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每天读书30分钟。一开始,他还能遵守这份君子协订,后来就总想“反抗”,总是问我:“为什么咱家的规则那么多呢?为什么我们班其他小朋友就不用背诗不用读书呢?”面对他委屈的小脸,我也特别纠结,不知该不该放弃这些规则,让他自由决定自己的时间。但是,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强制儿子遵守协议的结果让他终身受益一一他现在酷爱读书,每天不读就睡不着觉;因坚持背诗,他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强。
丁老师还谈到,孩子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黄金标准。而这一点,尤其容易被家长们忽略。做班主任二十年来,我见过了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成绩优异,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而且没有主见,容易从众。究其原因,就是家长们只重视了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并不难,正如丁老师所说,抓住机会,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途经。哪怕有时候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也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以后他就会少犯了。
当孩子年幼的时候,他可能不会选择,此时家长可以用选择问句帮孩子做出选择。比如,在决定周六旅游还是周日旅游时,家长就不可自己做出决定,可以用选择问句让孩子自己选择:“你希望周六写完作业,周日出去旅游呢,还是喜欢周六先出去旅游,周日再写作业呢?”孩子思考并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
另外,尊重孩子的人格,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凡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更多支配自己生活和时间的机会,都有助于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反之,如果家长过于强势,事事都由自己说了算,孩子往往会过于依赖家长,成为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巨婴”。
郭明晓老师曾经说过:“孩子就是家长的作业,而且,家长在完成这份作业的时候,不能用橡皮擦。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错误,将会成为孩子人生中永远的黑点,无法消除,也无法补救。”因此,每一位做家长的,都应该好好研究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孩子时遵循规律,帮孩子将人生的蓝图描画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