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睡眠、散步、交谈、工作、家务。
电影《房子的故事》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打造了一部解谜电影。
海报上端坐的女主人公,姜恩书,就是解谜者。
她有一个困扰,喜欢搬家,一周看六套房都没有满意的。连房屋中介都对她敬而远之。
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感觉。
姜恩书心里的谜题,是造成她困扰的原因,这时的姜恩书,还不自知。
她以为,她寻找的是家的感觉。她找不到,是因为她的家很早之前就散了。
母亲和大姐先后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出出的家庭闹剧中,年幼的江恩书,始终是个旁观者。
直到学业和工作为她敞开家门,她顺势逃开了。
这个家,若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孤身一人的父亲,老锁匠姜进哲,始终守着这间老屋。他就像一把锁,牢牢的锁着空房里的往事,也锁住了江恩书的心。
姜恩书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他的父亲。
很多评论认为,《房子的故事》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逐年追影则认为,这是一个游子归家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姜恩书天性迟钝,或者因为和父亲的脾气秉性相像。
总之,姜恩书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家人中也只有她能和父亲和平相处。
父女之间,本无战事,又何必和解。她只是灵巧的从原生家庭中抽离了躯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如今却听从心的召唤,走上一条磕磕绊绊的归家路。
姜恩书是个出色的伪装者。即使她嫌弃妈妈和姐姐,可她还是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只是出现在那儿,不参与也不表达,仅仅是倾听。
妈妈依旧挂念父亲,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如今,她新嫁做人妻,也只能趁着大女儿有意无意扯出的话头,点醒生性木讷的小女儿,只有她能关心父亲。
妈妈和姐姐的一番操作。姜恩书的心被触动了。
姜恩书本无意归家。原因十有八九,仅仅是觉得麻烦。
最终促使她回家的理由。
一来,解燃眉之急,她是真的没有更称心的住处了。
二来,平复内心深处对老父亲的那一丝挂念。
所以,她只当这是一次拜访,蜻蜓点水,喝杯茶便离开。这也是她回归的第一个阶段。
姜恩书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结果,还是现实打脸的声音比较响亮。
问题出在她对父亲错误的预判。
姜恩书本以为,一向高冷,喜欢离群索居的父亲,能默契的配合她的计划,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舒适的完成此次拜访。
也许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父亲不再需要端着当爹的架子;
或者是,父亲上了年纪,性子温和了许多;
也不排除,独自生活的时间久了,和矜持相比,亲近家人的愿望,占了上风。
总之,让姜恩书始料不及的是,如今的父亲,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傲娇。
买了“女生”色系的毛巾,却混在一套五颜六色的毛巾里,掩盖专门为女儿准备的意图。
提前打扫过女儿的房间,却不承认。
为了让女儿进门就能吃饭,提前炖好了烫,拧开燃气炉,加热即可。现成的米饭也是温在电饭煲里,铲到碗里就能上桌。
女儿即不知道父亲准备了饭菜,又担心多了自己一张嘴,给父亲添麻烦,于是,提议吃中餐外卖。
父亲为了不暴露自己已经精心准备,好好的一锅汤就晾在灶上,盛好的米饭也悄悄的倒回锅里。
结果,老姜的殷勤,不但没照顾到女儿,反而造成女儿的困惑,加深了女儿对自己的误解。
姜恩书的感觉是,别扭。
不过,姜恩书也只能忍耐。在她看来,这些是父亲古怪行为的一部分。就和其他的怪癖一样。比如,喜欢住在没窗户的屋子里,墙上还挂着早就过期的旧日历。
父女俩忽远忽近的朝夕相处,姜恩书的回归之旅,开启了第二个阶段。她重新变成从前的年幼女儿。
姜恩书不再拒绝父亲的照料,享受父亲无条件的父爱,甚至开始主动亲近父亲、尊敬父亲。
竟管如此,此时父亲身边的江恩书,只是当年离家的那个少女。
长大成人的她,还徘徊在街上,迟疑着是否要推开老父亲锁住的家门。
与其说老姜是一把锁,倒不如说,他是焊在门上的一块铁疙瘩。
锁头好歹还有个锁孔,可锁匠老姜,就像他住的那间没窗的房间,不开窍。他的这一辈子啊,也和这间没窗的老屋一模一样,憋屈。
江恩书的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反而促使母亲创业成功,开了饭店,最后事业有成。
如今母亲更是老树开新花,嫁了如意郎君。简朴大方婚礼过后,一对新人飞往地球另一边的蜜月旅行,启程在即。
人逢喜事,母亲容颜都随着好日子越发年轻。
更幸福的是,母亲拥有一栋海边别墅。母亲每天都会花些时间坐在窗边,喝着自己冲泡的咖啡,看着窗外的海景,时不时脸上挂起惬意而满足的微笑。
江恩书的大姐,年少时,大着肚子回家,得到的不是父亲的祝福,而是驱逐,还有父女永不相见的毒誓。
和母亲相比,大姐更是个看得开的人。既然父亲的家不要她,她就自己重新找一个。大姐的丈夫,高大帅气,一双儿女,机灵可爱。
最近,大姐家还成功买下属于自己的公寓,又怀上了老三,双喜临门。以一个都市人的标准,大姐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老姜过得又如何呢?
得益于演员传神的表演,假如我们在路上和老姜擦肩而过,一个照面,我们就能猜出,他从哪条街口一路走来,他会选哪个路口走下去。
我们对他如此熟悉,因为身边有很多老姜这样的男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父亲,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固执的老实人。他的终点,毫无悬念是凄凉的晚景。
你可以说他恪守原则,也能说他墨守陈规,或者升华到“专注”这类溢美之词。
老姜心目中的锁匠,就应该把一生奉献给机械的艺术,一把锁注定伴随着一把钥匙。
至于用键盘的电子锁,在老姜眼里,电子锁并不是锁,而是一种电器。既然是电器,就该交给电工师傅处理吧。可是现实却不像老姜想的那样。
老姜过去的小学徒,已经自立门户。然而,碰上保险柜这样的硬茬子,还得请来师父撑场面。
如此不成器的小徒弟,别看他手艺稀松,却生意兴隆。座驾也从自行车迅速升级成SUV。原因呢,只不过是小徒弟学会了开电子锁。
老姜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知身患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再加上思女心切,一时乱了方寸。所以西装笔挺的来到大女儿公寓楼门前,地址还是从姜恩书的快递箱子上偷偷扯下来的。
然而,在生离死别的面前,老姜仍旧经受住了考验。老姜仅仅拍了一张女儿公寓楼的照片,随后默默的回家。
既然当初永不相见的狂言已经说出了口,与出尔反尔相比,还是死掉更好受些。
因为违背承诺,对老姜来说,就像在他的心里长了一条吃素的肉虫。虽然不会咬人,却在心里四处蠕动,黏糊糊、湿哒哒,不是滋味。
这样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姜,也曾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对新婚的妻子讲了大话。
这才有了,老旧的旅行包,密不透风的房间,还有数十年不曾更换的日历。
这一条条不经意间拾取的线索,就像一块块碎片,江恩书将它们精心拼凑成一把钥匙,却不能打开父亲这把密不透风的锁。
姜恩书的母亲,出国前一晚,途径首尔,顺便探望女儿。母亲在夜色的感染下,向女儿吐露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段过往。
父亲也曾在夜色映衬的街道上,向母亲许诺,等将来买下了公寓,他就带着妻子坐上飞机,去地球的另一边。
一瞬间,所有蛛丝马迹交织在一起,父亲这块顽固的铁疙瘩隐藏在深处的锁孔,终于被姜恩书找到了。
伴随锁芯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长大成人的姜恩书,推开了名为家的大门,和多年来困在老屋中,始终眷恋着早已破碎家庭的那位少女姜恩书,合为一体。
终于,姜恩书完成了回归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
她像一个成年子女一样,包容父亲的固执,照料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
因为,她读懂了身旁的这位老人。
父亲数十年住在没有窗的房间,墙上还挂着过期的日历,这些都是他的卧薪尝胆,担心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被岁月磨灭。
日积月累,铭记诺言的信物变成了言而无信的罪证,这间老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惩罚自己食言的刑具。
老姜也是人,情绪也需要出口。嗓子眼儿里的憋屈往上窜的时候,就独自坐在海边,拿出古董级的翻盖手机,对着大海的方向拍照。
人们都以为他拍的是海景夕阳,其实,他拍的是天际划过的飞机。
越是悔恨,他就把自己锁得越紧。他将爱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驱逐出这座牢房,就像苦行僧一样,希望在孤独的酷刑中,最终能获得救赎。
此时姜恩书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怪孤僻的老锁匠。在他眼前的,是可笑、可怜、可爱,让人心酸的老父亲。
在父亲随后的时日里,姜恩书用亲情照亮父亲常年躲在阴冷房间中自我惩罚的灵魂。
面对父亲突然离世,姜恩书只能聊表心意,在父亲的棺木上钻出一个小孔。
为的是,给父亲打开一扇窗,就当是替父亲卸下绑在身上数十年的枷锁。
姜恩书陪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也完成了归家的仪式,她独自回到老屋,替父亲摘下挂在墙上的旧日历。这是父亲留存于世最后的执念,是时候取下来了。
最后,就像母亲讲的那样,这房子和父亲好像。即便挂壁被摘下,父亲的这份固执,还是要在墙上留下方方正正的痕迹。
看着墙上的印记,姜恩书好像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她没有伤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姜恩书释然了,她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解开了。
《房子的故事》豆瓣评分7.0
IMDb评分仅5.9
逐年追影评分:6.9
很多观众会觉得《房子的故事》枯燥。因为它着力于临摹生活,所以从中获得观影的愉悦,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气力,就像从阅读书籍或者从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一样。
电影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
如同生活这册简装本的字书,书芯是电影笔直的时间线。从周一到周日,工作和生活,一页页规整的白纸黑字。
只有封面能略施粉黛。前封的彩墨就像是婚礼上新人的妆容,图得是惹来路人多看几眼。
后封则是精心挑选的墓志铭,为的是故事讲完却不被遗忘。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