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后进生:用阅读开启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文 | 康磊
后进生表现
后进生一直是令所有老师头疼的问题。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 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那么,“后进生”之所以让老师头疼,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表现在哪里呢?
(1)基础不牢使头脑迟钝
这些学生由于入学前就没有被启发学习,家庭引导欠佳或因性格原因初入学好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原因,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就一直因这这些“知识欠债”,导致后面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新知识的学生,总跟上不大家的步伐,头脑略显“迟钝”。
(2)没有兴趣使头脑懒惰
“后进生”对学习这样耗费脑力的智力劳动,表现出没有兴趣,思想懒惰。
他们更倾向于学习直观、有趣的事情,手机游戏、抖音短视频……这样不需要运用脑筋,而能带来感官快乐的活动,最适合他们的品味。
因为他们也没有从智力劳动中寻找到成就感,在学习上找到自己的自尊感,于是,更不愿意尝试脑力学习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3)死记硬背使头脑僵化
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很多科目(如语文、历史等)要求学生必须记忆下一些基础知识,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启发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当这些知识一次次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时,有些学生就表面出厌烦,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加思考地背下了事,时间久了,觉得学习无非是死记硬背些知识,头脑变得僵化,对学习的期待也下降。
用阅读开启大脑
如何帮助“后进生”重启大脑,找到学习的兴趣,成为爱学习,会思考,敢探索的学生呢?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可以开启学生大脑,拯救学习上“后进”的学生。
(1)阅读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心理
本条苏氏以一个叫费佳的学生为例,谈了用(课外)阅读来帮助“后进生”热爱学习,消除智力上的困难的过程。
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并且断定这孩子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理解力差,前看后忘。
针对这一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这样的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而正是这些小故事式的习题激发了费佳这样的孩子学习,让他明白:这些故事就是习题。
起初他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
这样,就让费佳认识到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他很惊奇。
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这样以故事形式编制的习题,符合学生阅读直观、趣味性强的内容的心理特点,更贴近他们认知水平,于是,像给他们搭建了一道坡道一般,逐渐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思考之路,在解题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形成了对学习的积极认识。
(2)阅读制造惊奇,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为“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
而这些阅读材料一个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让“后进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能够经常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儿童感到 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费佳的学习过程中,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
在我教学的过程,也有不少本来成绩不佳的学生,因为阅读了某些有趣的书籍,变得学习更积极投入了。
曾有一届的一名学生叫小陶,特别喜欢画漫画,奥特曼、蜘蛛侠……他都能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只是上课不太专心,学习成绩差强人意。
我根据他这样的兴趣爱好,引导他阅读蔡志忠的国学漫画,几米的生活哲理漫画等,让他逐渐喜欢上更深刻的内容。
这些阅读内容的转变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也变得更耐心专心于学习了。
(3)阅读训练思维,唤醒学生思考
本条中苏霍姆林斯基为费佳这样的孩子提供的民间故事习题,包括“牧羊人的故事”、“真话和假话村的故事”等逻辑推理类的习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维的训练,启发他们思考。
“后进生”学习不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从学习这样的智力劳动中,找到思维活动的快乐,体现不到智力劳动的乐趣,不能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不能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这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适合阅读的课外读物,用书籍中有趣的故事唤醒他们的思考,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学习、思考的趣味和快乐,是为他们打开一扇思想的大门,引领走进智慧的殿堂。
(4)阅读开阔眼界,增加学生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专门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五,后来又给他配备了另一套200本图书。
我想这样大量的图书资料,一定为费佳这样的“后进生”开阔了眼界,让他阅读后不再畏惧教材上的知识,并为学习教材知识而增进理解。
有一个词叫“升维思考”。
我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为学生充实更多的知识背景,就是让学生在更大的维度上去理解(课本)知识。
就像我们站得高,能够看得远一样,当知识的边界不断扩大,原有的课本知识就会觉得不再是一座高山,而只是不断学习攀升的台阶而已。
我教初中语文课,时间关系,不可能辟出专门的阅读课时间,即使这样,在每学期开学前,我还是会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阅读。
这些书目多数与新学期课本中作者的作品有关,并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更多的作品,以便了解更多课本文本相关的知识。
学习《阳关雪》,我提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学习《秋天的怀念》,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习《提醒幸福》,我推荐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
读了这些书籍之后,在讲到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拓展、引申到更多的作者作品去探讨。
这样就更加深了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增加了作者知识、文本知识。
我想,这就是“第二套大纲”对于教材中“第一套大纲”核心知识、能力学习的重要支撑作用吧。
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如何才能真正通过阅读帮助到“后进生”呢?
我觉得以下几点,仍旧不可忽视——
(1)相信学生能学好
在本书第86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
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
这也是在告诫每位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天然有想学好的愿望的,只不过在他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让他暂时陷入了学习的困难中,不知如何努力改变。
他们其实内心也很焦急。——谁不想在学校里因为成绩优秀而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呢?
老师要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度过学习上的难关。
(2)长期关注
虽然,我们老师陪伴学生时间有限,长则6年,短则3年或1年。
但在有限的教育陪伴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关注,不能因为帮助一次两次,没有大的效果就选择放弃。
想想苏霍姆林斯基,对费佳的教育影响从2年级到7年级,一直关注了5年的时间。
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恒心呀!
(3)为学生寻找适合其智力发展的材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基础,在学生上的后进,也会表现为不同的智力欠缺。
阅读能力欠佳,还是记忆力不强,运算能力不足,还是理解力差……
在为学生拓展“第二套大纲”素材作智力背景,也要考虑寻找适合智力发展的材料,不能一窝蜂似地端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反倒影响了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需要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积累更多的阅读素材,并能够分门别类,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筛选。
(4)多启发思考少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反对的,他在自己的书中多次提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
学生造成学习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教师采用这种单调无聊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教师努力寻找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与课外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智慧“交集点”,即已知与未知的交汇处,找到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以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找到智力劳动的兴趣,找到成功的感觉,不放弃努力,不停止学习,才能慢慢找到学习的快乐,形成学习的自尊感,走上正常的教学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