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认为,我们的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人们首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们同样如此,但他们往往对于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抱有错误的想法,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基于错误的想法观念,他们采取笨拙的努力、令人厌烦的行为,取得的效果往往与他们的目的背道而驰。
比如,一个不停地打扰父母操纵父母做这做那的孩子,会让父母感到非常烦,他其实只是想要在父母这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他错误地以为只有让父母一直关注他,才能证明父母爱他,他在父母心中有独特的地位,他才能觉得有归属感。
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
当孩子们有信心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就处于“茁壮成长”模式中,他们就在发展着“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关于自己、他人、生活等)。
当孩子们处于“求存模式”的时候,大人通常会将其看作“不良行为”。实际上,这时候的孩子,只是对于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丧失了信心。
要想有效引导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就要成为“密码破译者”,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试着解读出其背后隐含的信息,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他这样做是基于什么感觉、想法、需求?
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她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比如,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往往很消极,被动,逃避,希望你也放弃努力别管他了,别来打扰他,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能为力,绝望无助。
当你意识到,处于这样状态中的孩子,只是一个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丧失信心的孩子,你就不会任由自己的无助沮丧发展下去甚至想放弃孩子,你会更乐意想办法鼓励孩子。
而且,我们还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自己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当看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后,我们就更容易做出改变。
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误,我们可以把犯错误视为学习的好机会,勇于承担起知错改错的责任。希望我们都能牢记: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
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能够给人赋予勇气,进而采用适当有效的行为方式来达到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目的。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摘编自《正面管教》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