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之前读书不多,或者说压根儿就没有读多少书。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直到大二的时候通过一次演讲比赛认识了一位朋友。那时她学的是人力资源,但是对营销特别感兴趣。偶尔有一次去她宿舍借个东西,发现那时她竟然在啃菲利普的大块头书《营销管理》!当时我内心的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因为那种书我连翻都不想翻,只比我大一岁的她不仅翻了,不仅看了,还做笔记!后来她考研到了复旦,慢慢就失去了联系。
但是从那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的督促自己去读书了。一开始在学校的时候看到哪里有读书清单,就照着去图书馆去借或者买。工作后,在网上流行读哪本书了,买!我买了不少书,也看了不少书。但是说实话,内心看书热情并没有增加多少,要不是读书的速度自己都看不下去,要不就是读了十来本也总结不出多少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除了在看书的那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有点刺激,对自己当时的不进取状态有点后悔以外,其他方面对自己的影响与用处并不大。除了在与朋友交谈时可以吹吹牛,显摆一下外,读了书与没读书,似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有个变化发生了,书读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就一边不痛不痒的读一些书,一边寻找读书的方法。当内心很渴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找到或者遇到相应的资源。21号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小六老师的阅读课招生链接。果断报名了,因为总得去听才知道是否有作用。到昨晚截止已经聊了四节课,我感觉自己的任督二脉有被打通的感觉,步骤如下:
首先,老师讲了阅读中有三种常见病。
1.跟风阅读症;
2.阅读数量迷恋症;
3.读了不会用病症。
听到这我就安心了,因为这三种病我都有,老师说他不仅能治,还有特效药。
我为什么会跟风阅读?看到什么2015年最全书单,看到什么最实用书单,都会迫不及待的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原来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老师所说的,读书如同我们人生中其他事情一样,需要选择。只有你自己主动去选择了,那才是合适你的,也是对你有用的。之前我对图书是没有选择的,或者没有系统选择的。
那如何选择书?三个维度,兴趣,职业需求,探索新的可能性。
兴趣。比如你爱看小说,那就看呗,多多益善。因为小说里,人物传记里一样可以学到东西,你可以学到人家如何做铺垫,安排情节,结局如何。思考人家为什么那么有想象力,自己为何没有。没准看个一百来本,研究一下,你也可以写个小说,写个剧本什么的。重要的是你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比作者,你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你学到了什么?听到这里,我心里那个悔呀,那时候喜欢看小说,但意识里总觉得小说看了没用,结果其他书看不进去,喜欢的也硬是没看几本。不然现在,也许我现在不说是个作家,最起码也不至于落到文笔不是一般差吧(自我嘲笑一番)。
职业需求。我们现在都知道,大学学的专业对我们上班的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但你知道,除了工作年限的积累,还有更好的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方法吗?其中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就是读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你觉得你沟通有问题,那就去买沟通方面的书籍;如果你觉得你专业知识够呛,那就去读专业知识;如果你要带新人,那就去读培训方面的书籍,如果你是全职妈妈,你就读亲子教育与教育心理方面的书;如果你退休了身体不太好,那就读养身方面的书……只要你感觉自己需要了解什么,都可以通过读相应的书籍来解决你的问题,舒缓你的燃眉之急,让你在更短的时间里提高更快,因为你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指导。哎,如果当时我提前明白想到这些,也许不会摔那么多跟头,掉那么多坑。
探索新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发生着什么,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那就还需要读一些与你的兴趣与职业不沾边的书。
知道了读书是需要选择,而且需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因为不会选书,不仅仅浪费了时间,注意力,还会散失自己读书的信念。当你因为自己不会选拿到一本自己并不认同的书时,你会觉得其他人也就那样,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实际上了不起的人非常多,只是你没有遇到而已。
如何选?对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容提供者者,一种是内容服务者。
内容提供者。就如我们现在每个人手机里面多多少少都有关注一些公众号。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公众号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写的东西,能拓展我们的见识,提供给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公众号运营者就是内容提供者。当然也包括图书的作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去搜索这些作者的其他书,或者他推荐的书单,因为靠谱的人推荐的东西都是靠谱的。
内容服务者。也就是内容的推荐者。比如我连着买了三本书都是湛庐文化出版的。内容非常不错,下次买书的时候我就会留意它的官网又推荐了什么书,这样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获取好的内容。
还有最重要的是对内。我们要选到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用的书籍还是有方法的。主要是看章节与目录,结合自己的需求看是否适合自己。现在网上有些书甚至都有章节预览。
OK,知道了图书是需要选择的,也知道了如何去选,那选择以后要怎么读才是效率最高的?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本书一脸严肃的从头看到尾,但真正最自己的有用的内容没几个,又或者有些内容与安排自己都能猜出个大概来。
这就牵涉到阅读中的一个逻辑。逻辑有两种分法,一种分为显性逻辑和隐性逻辑,一种分为时间逻辑与空间逻辑。
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相对好理解。可以明显的看出12345,或者第一步是什么第二部什么……就是显性逻辑。而隐性逻辑都是埋伏在故事情节中,现在宫廷剧那么盛行,想必都了解。
时间逻辑也好理解。历史课本到处都是。那最重要也最难理解的就是空间逻辑,也叫结构逻辑。它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SCQA。S(situation)场景,C(conflict)冲突,Q(question)问题,A(answer)答案或者解决办法。这种结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写了一篇剪头发的文章。我先从S说起,我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去一家技术特别好的理发店,然后是C(我要的发型剪不出来),Q(最后的发型我特别不满意),A(将发型复原)。接着给其他人剪头发时的建议。其实对他人来说并不想知道我剪头发的过程,他们只想知道让自己如何避免我的遭遇,但是通过SCQR的安排,让他人就会不知不觉的读下去,并有所收获。看书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你瞄了一眼大概知道作者是进行的SCQR逻辑,那么可以直接跳到后面提取干货。
第二种就是WHY,WHAT,HOW,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其实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思维。作者一般开头就抛出结论,后面是层层递进的理由,后面就来个针对性的结论,具体如何操作。一般这个办法适应于读干货类文章,当你知道作者是这种逻辑时,你可以直接跳到你自己想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从而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最后一种就是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个比较好理解。与显性逻辑讲的是一个意思。
当然,影响阅读速度,除了重新构建作者的逻辑,还有你对行业的了解也会影响你的阅读速度。当满篇都是专业术语时,你知道再多逻辑也然并卵。所以,该细读该花时间的地方还是不能省,花时间是为以后少花时间做铺垫。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我原来是白白浪费了多少时间呐!!!不学习不主动探索的人就算八十岁也活该被人鄙视!
现在我无比期待接下来的主题阅读与如何让知识为我所用的课程了。因为这前面所有的功夫都是为了后面的两个步骤呀。已经走到山底了,就差知道哪条路可以爬到山顶看日出了,我如何能不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