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城雪
今天看见林志颖儿子在法国因为在读书馆里面读书按照书本数量来计算,并且只是为了获得第一名,而被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给予了奖品,并劝其离开的故事。感触身边这群跟自己一样席地而坐的孩子们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跟书中的主人公进行交流,在书的世界里幻想和畅游,是多么的自然,幸福而又珍贵的一幕。不禁想起,那些关于真正的阅读的解读: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其实我是地铁和公交上,很少看手机的那种人,因为我都是在享受和观看这川流的地铁广告和人群,因为我觉得这更有趣。人群里,有扎这两个辫子带圆眼镜的仿学生的妹妹,有穿着恨天高的看起来应该是装妹妹的姐姐们,还有溜娃的妈妈,还有碍于面子肚子不太大又不好意思开口让人给让座的年轻孕妈妈,当然了,还有那些一直在从头到尾巡逻的保安小哥们,这仅仅只是这有趣的地铁车厢里面的不到千分之一的人间一瞥。这一撇里面,倘若低头看手机,生怕错过,不同人群里面在这同一节车厢同一个时段,会有怎样相异的表情,神态和着装。甚至,你一不留神,有可能就会亲历地铁里,唱老的那些小偷小摸小猥亵的桥段。可不正是这些细小的生活片段,才是人情味的世间。总觉得,这比看电视里的明星真人秀节目真实和有趣多了。瞧那些活生生逗乐的表情和神态,可不都是咱们老百姓最真实的feeling么,这不需要秀,这就是真人真事。
其实,总而言之,这都讲究一个“沉浸”。读书,看报和看人,沉浸到了一定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你跟观摩对象里面的主人公在进行“神交”,感受他的世界,尝试对他的五味杂陈感同身受,甚至有时候你会戛然而止你的“沉浸”行为,因为你深入太深,发现难以抵挡主人公正在经历的痛苦或者压抑,你会突然被作为主体的“身体性”自己抗拒性地拉回现实,就好比《盗梦空间》/《白日梦想家》/《记忆大师》里面的梦境被拉回现实的镜头。推荐几个因为我无法抵制压抑和痛苦,而在观摩过程中一再不断跳出的几个电影:首当其冲的是韩国的《素媛》,哪怕到现在看到她的剧照都心生颤抖不敢沉浸,据说真实故事中的女主人公16岁便自杀了,其实我倒觉得是解脱了舒了一口气;其次还是韩国的《熔炉》,这电影已经到了不需要安利和介绍的程度,我根本没有勇气全屏不快进的看完,我就是怂,就是不敢,因为小女孩的纯真无辜和不谙世事真的是演绎的太真了,看着看着,就怕躺在那个黑暗办公桌上被凌辱的是自己!再就是日本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沉睡的人鱼之家》,“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每每当我跟随已经脑死却依然在家里被机器操纵活动四肢乃至面部表情的小女孩的父亲的情绪时,我就不由打个冷颤,在看书过程中,不时抬起头看看周围在跟我一样在看书的孩子,他们有呼吸有表情有动作,活生生的活着。长舒一口气,因为生怕那个一动不动像是睡着的脑死的小姑娘在我周边安静的呆了三年!其实,还有一个正能量的让我从“沉浸”里,突然抗拒性反思性被我自己的主体拉出来的,还有一部取景冰岛的优秀电影《白日梦想家》,主人公是一本名叫《LIFE》的杂志的相片保管源,杂志的主旨是“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开拓视野,冲破艰险,洞悉所有,贴近生活,寻找真爱,感受彼此。”,这跟爱做白日梦,生活在平庸不过的彰显杂志主旨的照片保管员,有强烈的对比和冲击感。在看电影前半段时,看主人公所服务的激情高昂的杂志,又看在里面平庸的跟杂志主旨毫不沾边的生活方式,导演仿若是在提醒观看者,“描述的是爱做白日梦的我们嘛?我们何时能打破白日梦,从梦境走入充满冒险和奇趣的真是大自然中去?”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这就是最完美的沉浸性,享受那一刻,沉浸于此,热泪盈眶,感同身受。
纵观历史,人类对于沉浸性的追求,从历来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的发明创造从火车电灯,照相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一直到现在虚拟现实的VR沉浸,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哪一步不是在模拟人类感官最好的沉浸感,取悦人的五官里面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现在的VR眼镜/裸眼3D屏幕/5D电影院,乃至猛烈发展的智能家居,都在营造一种让你沉浸的场景和感受。
科技与艺术,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式样媒介,无不是在诠释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也就是更好的营造一种“沉浸性”,让人们获得感官补偿或者新探索。
编者后记:阅读和教育一样,需要身体力行的感受和沉浸。有一句话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身体力行的沉浸的力量,那就是“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希望大家都能在空闲的时间,放下手机,给自己一片安静阅读并且可以和笔者产生精神共鸣和思考的时间。我想,那种思考一定是有助帮你梳理你或糟乱或浮躁的生活的,当然了,也可以让本来就平静的你,走入笔者创造的奇妙新世界,这何尝不是一件探索性的好事。祝大家都能在阅读或者观赏电影的时候,都能进行思考。
其实,针对林志颖儿子被法国图书馆劝离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再进一步审视法国这个有阅读习惯的国度,其实有关于“法国人为什么爱读书”的文章和研究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看到到法国人从小享受读书的乐趣的法,却将阅读的习惯保持终生。
“益普索指出,读书已经成为了法国人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益普索的调查显示,“76%的法国人称读书是一种消遣,8%的人表示是为了学习或工作,16%的人称两者皆有。法国市场调查公司伊福普(IFOP)调查显示,法国人的读书习惯是和休假习惯联系在一起的。法国人每年有漫长的假期,大多选择在南部海滩消磨时光,在这个过程中,读书是重要的消遣方式。伊福普表示,法国人年均阅读11本书,其中3本是在海边沙滩上披着浴巾读完的,而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这一数字高达5本。对于法国人来说,读书就是休假,休假就是读书。----摘自《法国人为什么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