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咪蒙,是因为一本畅销书《守脑如玉》。文中语气活泼,颇有趣味,于是一会儿功夫就被我啃掉了。她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父母的争吵、哭闹,以及至今她也不能理解的,父亲毫无愧疚的背叛。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定是有一颗敏感的心吧。
后来立刻百度了一下作者。才知道她已然是个网络红人了,然后我立刻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微博。一篇文章拉到底,发现有十万加的阅读量,当然,她的粉丝现在已经破千万了,已经能和人民日报的阅读量相媲美了。因为不是个人申请的公众号,所以没有赞赏功能,但她接的广告,一篇能挣45万,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啊。她在自媒体时代的成功,无异于在平静的海面上掀起了滔天波澜,于是乎无数的人开始前仆后继,期望着也能靠这一手起家,登上人生顶峰。有人调侃,互联网两大高收入人群,知乎上的程序员和咪蒙的助理。
她常将自己的形象贴上“满身肥肉”“吃货”“矮子”等标签,但事实上,她不胖也不矮,是个有着十几年编辑和工作经验的漂亮女人。那个经历灰暗童年的她,没有在文章里表达任何消极悲愤的情感。
她的文章标题很吸引人,虽说有标题党的嫌疑,但这也正像是我们高中时候写的材料作文,老师反复强调要在标题上先声夺人,听说她的团队招人也是先拟标题。她写的也特别地接地气,大多鸡汤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让你知道爱情的美好的同时告诉你婚姻的背叛与缺陷,告诉读者女子只有独立了才会有优秀的男人来爱你,这些无疑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她的鸡汤如此,不过是安全感极度缺乏的写照。她无疑是一个敬业的劳模,经常加班,更文的速度也是不辜负读者的,每次下面的留言里总是有粉丝表达心疼之情。最喜欢看她每星期天的征稿,定一个主题,就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回答。看着两千块的奖金,无疑是心动的,也投了几次稿,但都石沉大海。
渐渐的我发现,她的很多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就留了言在下面,可是并没有被显示。
后来才知道,咪蒙老师有一个不愿为人所知的神技:洗稿。靠着这个法宝,她才能持续不断的写出百万阅读量的爆款文章。早前就有人举报自己的文章被咪蒙拿去换了一下结构,改了一下人物,自己呕心沥血想出来的句子被她用了一个同义词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她的爆款文章里。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觉得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
这种做法也是媒体人不争的事实了。毕竟,每个人的才华都有限,那么快的更新频率当然需要不断的补充与吸收,而这些靠一个人来完成是很难的。
但是有很多的人或者是因为真心喜欢写东西,真心想表达,想让自己的文字去改变更多的人,即使受众不多也是开心的,或者想通过这一渠道作为向资产阶级攀登的梯子,这些有理想的人,虽卑微,却很现实,他们跟有理想的咪蒙一样,借助自媒体的风口想真真切切地飞一把。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很微弱的,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盗版书籍、影像、甚至商业产品的出现。中国的音乐人也没有版税保障,直到近年来国家版税局提出歌曲付费的决定来支持原创。相比较而言,国外的专利制度是非常完善的,据说当初发明生日快乐歌的那个人的子孙吃喝不愁,因为只要这首歌被他人唱了一遍,国家就给予原作者报酬,还有那个在牛仔裤裤兜上设计扣子的人,为此项申请了专利,后来也因这种款式大卖而获得无限报酬。国内外的差异如此,也是由文化方面的渊源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强行把他人的机制套到我们身上,要量体裁衣。
之所以不再看她的文章不是因为她的伪原创,而是因为食之无味。因为其他的公号的内容都过于一本正经,要么就是滥竽充数,她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们放松的场所,我们可以在那些娱乐的氛围里找到吐槽的地方,仿佛可以不用顾忌现实的不堪,可以轻松的对付小三,轻松的变优秀。幽默又带着点黄段子的调侃,往往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工作压力大,生活烦恼多的我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她正好符合,这就不难解释她的追者之众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papi的魔怔风格,迷之吸引人,每个视频都让人不想错过。
关注了那么多的公众号,再加上我不是一个长情的人,自然无法一直关注她,于是渐渐就被我抛弃了。
如今的我已经看开了那些情啊爱啊,所以也自然不用管那些复杂的爱情方面的介绍与智斗小三的推销,更不用靠那些鸡汤来过生活,相信那些谁都知道的道理。
人往往在闲的发慌的时候最矫情最脆弱,所以赶快去找点实际的东西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