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9年7月,有幸成为“十点读书”好书精拆的“拆书教练”,带领1班近50位小伙伴一同学习后浪出版社的《终身成长》,这是一本坐镇美国亚马逊畅销榜10年的经典好书,我们每天采取“听音频+看内容+小组社群互动交流+独立做作业+教练点评反馈+每日复盘答疑”的全链条方式将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拆为己用。
作为教练,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部份学员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从训练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机会,训练营第一天就没有完成作业。班长私聊他们之后,获得的答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没时间、没精力。因此没有办法进行学习完成作业。
2.有难度、听不明看不懂,因此没有办法进行学习完成作业。
3.讲不清原因的就是进行不下去,因此没有办法进行学习完成作业。
作为教练,我们尊重每一位学员的现实情况,因此,我也侧面的了解了另一部份学员:每天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与教练/助教进行复盘学习的小伙伴。
我们班的淇淇同学,是一名职业女性,工作特别忙,每天完成作业的同时,还在义务担任班长,为大家服务。
32号学员非凡是一位刚生完孩子不足百天的母亲,每天坚持运动塑身的同时,积极完成作业,还是一名团队领导者。
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无法做成某件事情,原因是因为‘忙、没时间没精力、难’吗”,看到我们班的淇淇、非凡以及其他出色的小伙伴,他们都是在百忙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在十点读书的引导下,一步步在实现成长。
因此,我坚信,相比“忙”这样的客观事实,一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老鼠的“信念”
科特.里克特是约翰.霍金斯大学医学院一位著述颇丰的心理学研究者。里克特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为了研究水温对于忍耐力的影响,他将多只小白鼠分别放进玻璃瓶中并灌上水。因为玻璃瓶的内壁太高且很光滑,这些小白鼠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溺水而死或是坚持游泳以求生存。他甚至通过水射流的方式迫使小白鼠游泳,而不是无所事事地浮在水面上。通过这种方式,科特?里克特记录了这些小白鼠在没有食物、不能休息而且不能逃出玻璃瓶的情况下坚持游泳的时间。
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水温与健康状况均相同的情况下,小白鼠坚持游泳的时间却相差甚远。部分小白鼠几乎是当即溺水而死;部分小白鼠仅仅坚持了15分钟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小白鼠则似乎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在体力耗尽前,它们坚持游泳的时间平均长达60小时。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大为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别?是否因为部分小白鼠相信如果它们坚持游泳,它们最终就能有生还的机会?难道小白鼠也会有不同的“信念”?不然的话,何以解释小白鼠差别极大的表现,尤其是在它们的求生本能已经被激发出来的情况下?抑或是表现顽强的小白鼠已经收到能够逃离绝境的信息?
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将小白鼠不时地从水中捞起,每次都允许它们挣脱一会儿。在小白鼠已经习惯这种模式后,研究人员反复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在水面注入气流几分钟,然后又将小白鼠从瓶中捞出,并放回鼠笼。最后,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中进行测验。这一次,没有一只小白鼠迅速放弃求生,在精疲力竭并溺水之前,小白鼠的平均游泳求生时间长达60小时。
为什么试验前后,数据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随后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当然,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可见,“可控感”是我们拥有自信,积极应对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为了做出选择,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控制是可行的。我们每一个都是有“选择”的,而实际拥有多少选择,远不如我们是否感知到自己拥有选择来得重要。
那如何让我们感知到自己对某件事情是拥有选择、拥有掌控感呢?
我们随时随地都是有得“选择”的:
三步大法,让你意识到“你是有选择的”:
思维转变——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当初选择加入“十点读书——好书精拆”训练营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向自己坦白: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你不得不做。
因此我们在纸上写下:
“我选择加入‘十点读书——好书精拆’训练营,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我想要 _____________。”
动机挖掘——深入理解我们的行为动机
当我们思考:“我选择做_____________,是因为我想_____________。” 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与工作中看重什么。
就像:尼采大师所说的“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再忙,富有挑战及至难到让你头痛,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通常行为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类:
•为了钱:想收获更丰盛的物质财富
•为了得到认可、赞同与尊重
•为了逃避内疚、惩罚或是不想感到羞愧:有小伙伴最初开始选择学习就是因为羞于自己多年没有成长。而采取的行动。接纳自己真实情况,再一步步进行改进优化,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为了履行职责
•为了自我实现
例:有小伙伴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选择加入‘十点读书——好书精拆’训练营,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我想要将‘成长型思维’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实现一年内工资收入番一番。”
行动方案——列出自己可以做出的行动选择
当你深刻意识到,上述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渴望,你就会发现自己成为了资源管理与调配的大神:
还是以上面小伙伴为例:
“我选择加入‘十点读书——好书精拆’训练营,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我想要将‘成长型思维’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实现一年内工资收入番一番。”
我可以做出的行为是:
1.每天提前30分钟起床,完成当天作业。(因为这段时间不会有任何人打扰你,包括老板和孩子)
2.每天21〜22点在班级大群与教练/助教复盘,积极提问。
【小结】
实际拥有多少选择,远不如我们是否感知到自己拥有选择来得重要。
为了让你意识到自己是有得“选择”的,让自己更具备行动力,三步大法: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深入理解我们的行为动机
•列出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方案
从上面的“习得性无助”的试验中,相信细心的小伙伴,也发现了一个小诀窍:
从小成功的事情开始做起,慢慢建立自己自信的重要性。因此,每一个当下的“巅峰体验”的小成功,都是特别重要,就像这次训练营,其实你不用想那么多,只要跟随“十点读书——好书精拆”的脚步,每天完成作业,你就收获了属于你的当下的“巅峰体验”的小成功。
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这么简单!